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热议焦点 » 正文

林怀民:神从来没有来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24  浏览次数:485
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有社会理想,觉得可以‘变天’。当时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想为台湾做一点事情。我的舞蹈只属于我和我的时代。我走了也就走了,后面自然会有不同的舞蹈出现。
 
林怀民

“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候,佛像,还有敦煌的画像,那么美?在越是艰苦的地方,神像越多,因为祷告是很虔诚的。那些美,是对苦难的救赎。”

“你是想问我,我走(死)了之后,怎么办是吧?”

当有一位观众问到云门舞集的未来时,林怀民微笑着这样反问道。这是喜爱他舞蹈的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已经66岁的林怀民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他并不讳言。

他戴一副金属眼镜,黑裤子,黑皮鞋,黑毛衣,衣着轻松悠闲,言语轻柔。散场之后,他一条腿甩起来,原地做了一个180度的转身,又从椅子背上抓起外套,一甩,放在臂弯里,然后另一只胳膊搭在朋友的肩上,走了。

《瞭望东方周刊》对林怀民进行了专访。

“神从来没有来过”

九歌原为楚地的祭祀歌曲,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过,现在早已失传。

1988年,陷于编舞困境的林怀民背上背包,在东南亚的巴厘岛见到了当地原始的歌舞祭祀表演,一下子触发了灵感。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编舞,云门舞集的舞者们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排练,《九歌》在1993年面世。这是他的编舞生涯中的得意之作,被称作云门舞集“二十年的结晶”。

舞蹈《九歌》并不在意表现古老的祭祀,而重在表现“国殇”。舞蹈中,一个身穿中山装的少年男子,在祭神旁边游走,为了家国理想,别了爱人,走上不归之路。

林怀民说,他专门挑选在2月28日这一天演出,是为了纪念台湾的“二二八事变”中的烈士。

“人永远都在祷告,为什么?因为求而不应,神从来没有来过,所以人要站起来,靠的是自己。”林怀民对本刊记者说。

《九歌》是个大型的舞蹈,演员众多,道具繁重,2007年云门舞集一度准备封箱。2008年初,台北云门剧场一场大火几乎把整个剧场化为灰烬,火场中只两个木箱子保存完整,就是保存《九歌》所用面具的木箱。

“面具是具有神性的,也许它们有意要保留下来,所以一定要让他重新面世,演出。”林怀民说。



云门舞集作品

《瞭望东方周刊》:九歌是起源于中国的祭祀歌曲,你却在印度尼西亚找到了它的灵感,可惜中国还有很多古代的艺术形式,没有充分地挖掘。

林怀民: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都不见了。巴厘岛很特别,他们每天都在表演,有意思的是,他们今天在庙里演,明天在坟场演,后天给观光客演,演的都是一样的内容。他们保留了对世界最原始的认识,认为万物有灵,当地人笃信印度教,巴厘岛化的印度教。他们的舞蹈与大自然融在一起,也经常被邀请到欧美的大剧场去表演。

我跑遍全世界,(发现)九歌的世界在他们那里完全存在。比如,他们认为稻子成熟了,是因为稻米女神怀孕了,所以他们在割稻子的时候,一边唱歌赞美女神,一边割稻,而且每次只割一根,很小的一块地,可能一个家族要割好几天。割完之后,又把它们包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在院子中整整齐齐地展开来晾晒,摆放整理得就像花一样,规规矩矩。像我们这样讲求效率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些了)。

《瞭望东方周刊》:形式没有了。就你感受到的,大陆古老的艺术精神还在吗?

林怀民:好像也是断了的。比如,有时候我跟大陆的一些朋友谈事情,讲不通。平时都很投机,但是到某种程度就说不下去了。

比如在布达拉宫里,来了一群从上海来的游客,他们啧啧赞叹,“乖乖,这个佛像,这么高大,贴金箔---这个要花多少钱啊?!”我们面对佛像,如果内心却称量它要花多少钱,会觉得怪怪的。

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候,佛像,还有敦煌的画像,那么美?在越是艰苦的地方,神像越多,因为祷告是很虔诚的。那些美,是对苦难的救赎。

“执迷”的人

林怀民非常尊敬的一位国内的舞蹈家是杨丽萍,他在台北看过她的《雀之灵》,感觉她很“执迷”。

林怀民也同样是一个“执迷”的人。

他14岁开始发表小说, 22岁去美国留学,兴趣才转到舞蹈上来,学习编舞。26岁回到台湾,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他在没有专业舞者、没有剧场的情况下成立了自己的舞团---云门舞集,开始自己编舞。

“当时就想跳舞给学生和乡亲看,不知道编舞有这么困难,就一头撞进去了。”

他笑称自己的创作动力,来自云门舞集要求每年都要编一个新的舞蹈。他编不出东西的时候,就去休假,“休假时间越长,创作就越好。”

《九歌》的创作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那几年,他对传统印度文化中的舞蹈和音乐非常沉迷,在巴厘岛发现了祭祀舞蹈之后,他去了印度、尼泊尔,为了更多了解印度教;之后,他又来中国大陆,去了敦煌;最后飞到纽约,因为那里的图书馆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印度文化的资料。

在这种执迷中,林怀民把古代文化精神融入现代舞蹈。至今,他自己编创的舞蹈,共有70多部。《瞭望东方周刊》:听说你让云门的舞者练习打坐,为什么?

林怀民:是的,要求每天要有一段时间静坐,练习静定,练气。

《瞭望东方周刊》: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造就了你?

林怀民:我是一个怪胎,条件得天独厚。我是台湾人,祖先迁居到台湾已经有两百年,曾祖父是秀才,家里有书,有没有“香”我不知道。父亲母亲都曾留学东京,他们在家里讲日语,也带给我很多西方文化的东西。我的叔叔到美国读书,带回来很多鲁迅、沈从文的书。我小时候住在乡下,长大后又搬到城里。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是我天生的一个背景,这些不是学习来的。在舞蹈方面,我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心里没有框框,就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云门舞集作品《屋漏痕》

永远都要费力气去找钱

如果认为云门舞集肯定不缺钱,会有人排着队提供赞助,那就错了。在当晚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两个赞助机构的代表发言占了很长时间。林怀民在发言中,不住地向两位道谢。

《瞭望东方周刊》:你还愁没有赞助吗?

林怀民:全世界的专业舞团,比如芭蕾舞啊,都是要靠捐钱的。舞蹈是不能复制的,是人力密集型的行业,所以永远都要费力气去找钱的。台湾社会允许和支持这样的事情。

《瞭望东方周刊》:我不太理解,比如日本的歌舞伎坂东玉三郎,后面有很多财阀给钱,你们怎么会没有?

林怀民:那是另外的故事了。坂东玉三郎的成功不是靠一人之功,歌舞伎传统在日本源远流长,只不过今天的歌舞伎不陪睡了,早前日本的歌舞伎、国内京剧的长辈,还有沙皇时代的芭蕾舞者,常常是要陪睡的。坂东玉三郎现在不用陪睡了,可能陪吃个饭就行了。日本的后援会是惊人的。

你看梅兰芳,够红了吧,还是要挣钱,很累,要养那么一大批人。

我的舞蹈只属于我和我的时代

“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出生于1947年),有社会理想,觉得可以‘变天’。当时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想为台湾做一点事情。”林怀民说。

1973年,林怀民创立云门舞集的时候,想得很天真,认为做几年就可以交给别人了。“没想到做了四十年,现在居然还在做。”

1999年,云门舞集附属的“云门舞集2”成立,外界认为这是林怀民培养继承人的计划的一部分,但是至今,能够担起林怀民的角色重任的人仍然没有出现。

《瞭望东方周刊》:你有没有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

林怀民: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我不死,又弄了一个接班人,像查尔斯王子,不是可怜死了吗?通过“云门舞集2”,培养一些年轻的编舞,等他们成熟了,能够做大的舞蹈,就让他们来编。哪一天我死了,让董事会来确定我的继承人选。或者等哪一天我做不好,没有人买票的时候,让年轻人上来做。

《瞭望东方周刊》:你编的舞蹈中有比较深刻的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可能是后来的舞者们无法企及的。

林怀民:我的舞蹈只属于我和我的时代。我走了也就走了,后面自然会有不同的舞蹈出现。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