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红木活面龙纹棋桌
高宗御用铁金刻双龙马鞍
木雕摔跤人印版
清乾隆仿哥釉象棋子
竞技游戏的萌芽、产生,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军事战争、社会风俗等方面紧密相连的。在远古的采集和渔猎时代,原始人类在为了生存的劳动和斗争中,要进行走、跑、跳、投掷、攀越、游泳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原本具有十分鲜明的功利目的,它们是延续生命、维持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后,它们身上的功利性因素便会逐渐淡化,就出现了由功利性目的向娱乐性、消遣性目的转移的趋势。于是,这些原本都是属于物质层面的社会活动,便会逐渐演变成为精神层面的,具有浓厚娱乐、消遣性质的竞技游戏形式了。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竞技游戏的最后一个高峰。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统一天下后,在生活上较为注重节俭,在意识形态上也控制较严,因此明初时期的竞技游戏活动受到较大的限制。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中开始追求声色享受,娱乐性活动大大增多,特别是自万历后,宫廷和豪门中的奢侈挥霍程度更是日甚一日,这种风气也对下层民众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代中叶以后,民间的娱乐文化活动普遍兴盛起来,如元宵节放花灯长达十夜之久;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玩狮舞龙活动也盛行于各个村社街巷;京师和杭州等一些大城市中,各种娱乐文化活动如杂技百戏、旱船秧歌等等更是如火如荼。这种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仍然没有改变,并深刻地影响到清代宫廷中的娱乐活动。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为例,从雍正皇帝开始,每逢端午节都在圆明园富海举办龙舟竞渡活动。届时,“画船萧鼓,飞龙鹢首”,“兰桡鼓动,旌旗荡漾”(昭梿《啸亭杂录》),皇帝及诸王公大臣、皇太后及众后妃们都到圆明园观看。
在竞技游戏的形式、种类上,明清两朝堪称集大成者,凡是在中国古代流行过的诸多竞技游戏活动,诸如蹴鞠、打球、相扑、斗禽、秋千、风筝等等,到了明清时期均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有些项目最终演变为近现代体育项目,如围棋、摔跤、射箭等。此一段时期的另一大特色是武术的空前发展以及清代有着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摔跤、狩猎、冰嬉等竞技游戏的空前活跃。
明清时农民起义不断,民间习武之风盛极。随着民间习武活动的广泛开展,其健身、娱乐的作用日益明显,至明代,终于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运动项目——武术。清代以骑射立国,除军队强调骑射外,并令八旗子弟以骑射为本务,不得荒疏。早在关外,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就效法古制,通过“秋猎”演练军队。清入关后,经康熙皇帝提倡,并定“秋弥”之制,每年上木兰围场狩猎遂成定制。这一时期冰嬉运动也极为兴盛。冰嬉原为北方各地传统的冬季活动,明代较为流行的是“冰床”。《明宫史》曾记载,当时德胜门外的河流“至冬冰冻时,可拉拖冰床……行冰上如飞”。满族聚居关外时,更是早有冰嬉的习俗,并有擅长溜冰的军队。
《清语择抄》载,努尔哈赤的将官费古烈,“所部兵皆乌喇滑子,善冰行……一日行七百里”。清人入关后,每年于太液池(今北京南海、中海、北海)冬月表演冰嬉,届时,从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上三旗中,挑选“善走冰”者一千多人集中训练,冬至过后,开始在太液池正式比赛和训练。表演时,皇帝会乘坐华丽的冰床观看,旗手和射手们相间排列,沿着画好的弯曲冰道,迅速穿梭于旌门间,扬弓搭箭飞射门上方悬挂着的彩球。表演结束后,射手按照射中的箭数的多寡,可得到几等不同的赏赐。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冰嬉图》卷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个场景。清代民间冰嬉也很活跃,有一种“冰上杂戏”,即将舞狮、龙灯、彩船、弹弓等杂戏移到冰上,在滑行中表演,颇受群众欢迎。宝竹坡《冰嬉》诗是这样描述的:“朔风卷地河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炼铁贯韦作膝行。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磨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当时的冰鞋比较简单,多在木板下镶铁条或有刃的铁片,绑在鞋下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