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平、友谊、未来”为旗帜的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自199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今年7月30日,第六届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又将在沪开幕。消息传来,浮想联翩。
儿童的童心、童趣哪里去了?
文化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共同精神财富。不管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还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等,都注重形象和审美、注重想象和创造、注重独特和个性……这些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来说,实在是太需要了。
以美术教学为例,尽管不少学校进行了改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停留在“依样画葫芦、看谁画得像”的教育模式中;而音乐课除了难得的几次欣赏课外,大部分仍是唱歌课,“我来唱一句,大家跟着唱”;学生作文“千篇一律”,造句“惊人相似”;儿童表演“少年老成”,而模仿广告倒是“活灵活现”……一系列现象都令人哭笑不得,也发人深思: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哪里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哪里去了?我们又应该如何加强对他们艺术素养的培养?
“腊肉是熏出来的,艺术素养也是熏出来的!”这句话的出处已经记不清楚,但对这句话“深有同感”。确实,艺术教育就是要“熏陶”,就是要“耳濡目染”,就是要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孩子长就一双艺术的“眼睛”
我们曾多次到过上海的杭州路第一小学。这所小学由于历届校长的重视,形成了“诗歌教育”的办学特色。走进这所学校,楼道、长廊展示着师生的诗画新作,课堂上,教师让一首首犹如春风的小诗轻拂学生的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就是美术课、英语课,“画配诗”、“诗配画”、朗读“英语小诗”和儿歌,结合得也是那么和谐,富有情趣。少先队的“诗歌章”评选、学校的“诗歌艺术节”活动,课余的“小桔灯”诗社……一盏盏艺术的“小桔灯”启迪着孩子们的心智,一首首诸如“风来了/给小树吹吹风/雨来了/给小树洗洗头/风和雨合作/开起了理发店”等充满童心、童趣的好诗不断涌现。“用心灵点亮诗灯,让生活充满诗意”,杭一小重视诗情意境的熏陶,并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的提高。
诗歌是这样,戏剧也是这样,记得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说过:“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培育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当年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儿童剧《马兰花》、《小白兔》等优秀剧目,让一代代孩子懂得勤劳和幸福的关系,懂得真善美……至今许多两鬓斑白的老人还会吟诵“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
当然,提高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方法有好多好多:有的学校从阅读入手,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有的甚至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有的学校在课间播放名曲,让优美动人的音乐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有的学校广泛开展儿童画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的学校要求每个班级的同学将自己的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有的学校经常举办校园艺术节,举办“小歌手”、“小能手”比赛……总之,如果我们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到艺术就在身边,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让他们长就一双艺术的“眼睛”,那么,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必定会加强,他们就会将艺术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品格之中,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就能与当今社会和世界和谐相处。
孩子是需要引导的,正确的引导很重要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熏陶,在今天,消费主义和一些不良传媒的膨胀,正使童年的独特性渐渐被销蚀,某些属于成年人的意识样式(物欲、消费、金钱万能)不可阻挡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净土已不复存在。孩子是需要引导的,正确的引导很重要。要让他们知道文化艺术是一种美妙的享受,除了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指导外,还要从艺术的角度,如从音乐、美术、建筑等等方面去引导。让孩子远离不适合他们心智发展及年龄层次的流行读物或伪艺术,接触更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良好的引导,加之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他们才会从其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智慧。我们要用美好健康的文化艺术守望着孩子们的童年,使它不要被急功近利、纸醉金迷蒙住天空,不被平庸低俗、蒙昧自私束缚心灵。
璀璨的星星,引发美好的梦境。即将举行的以儿童为主体的国际少儿艺术节,将通过各国少儿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文化艺术的展示、交流活动,在各国儿童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沟通各国孩子的心灵,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