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讯 » 艺术岭南 » 正文

东莞有个大汾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20  浏览次数:1157
重回梦里水乡, 在南方多雨的季节。 撑一把伞,去寻找昔日的雨巷。 那带着愁怨的姑娘早已不在, 只有琴声悠扬。 翰墨飘香 琴声
       重回梦里水乡,
       在南方多雨的季节。
       撑一把伞,去寻找昔日的雨巷。
       那带着愁怨的姑娘早已不在,
       只有琴声悠扬。
        ……
      翰墨飘香 琴声悠扬
       悠悠东江,流经东莞却分成多支河汊,江河如网、因此习惯上称该区叫万江,过了万江大桥,便到了乡下。我们的祖先都是依水而居的,因此这里保存了农业的气息。
东江孕育了中国的海洋文明,百越族群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是珠江三角洲活跃的渔猎部落。沙丘遗址、贝丘遗址、甚或摩崖刻石常引发人思古之幽情。
      五月天,太阳躲在云层里,季风还带着寒意,天空约莫要下雨。从平常的时间出发,经过万江向西沿着东江南支流上溯六七公里,就是汾溪了。汾溪河水滋养着古老的村落,村落生长着淳朴,劳苦而又进取的善人。
       汾溪分南北两道,大汾村就散落在汾溪两岸。岸上杨柳依依,溪水初平。
       我们在大汾村委办公室讨茶吃,招呼我们的是一位40来岁的中年男子,他叫阿波。阿波告诉我们,大汾是东莞四大名乡之一,面积2.6平方公里,在万江区西边差不多5公里,人口总共7千多人,本地人有3380多人,大部分姓何,外来人口4000左右,是万江区的人口大镇,奇怪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人口却只增加了几十人。因为地方较偏远,很多年轻人都靠读书迁出。大汾村经济水平在万江区处于中等水平,一年的收入约1700万,能够达到收支平衡,社区收入主要来自厂房对外的出租,有大大小小的工厂90家,还有一千亩土地向外出租。我们正惊讶于阿波对数据的记忆力时,他又告诉我们,村里现在有书画社、曲艺社,书画社现在加入成员有70多人,而没加入书画社的书画爱好者有200多人,书画社还定期举行活动,有笔会也有展览。曲艺社也定期集合曲艺爱好者,进行曲艺交流。村里还有有一家卖文房四宝的小店。
       《大汾何氏族谱》记载,大汾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至今已经有850年的历史。因为地处水乡,土地少,很难过活,大汾人历代都以读书寻求出路,因此大汾成了文川武乡,历史上曾涌现不少风流人物,留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因为崇尚文化,所以潜心翰墨的人众多,从明清以来,群众性喜爱书画。早期有何星榆、何泰崙、何友文、何文景等代表人物。1967年书画家何为回居大汾,培养了不少青少年书画爱好者,代表人物有:何成根、梁雨才、李皓东、何春、何镜贤等。1978年,何为回广州工作后,由何成根、李皓东老师在学校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生书画爱好者;19781月,东莞文化馆举办一期书法展览,大汾青少年的作品占有七成多。19785月,东莞县文化局在大汾召开全县书法现场会,推动了全县书法艺术在各地逐渐兴起。2004年,大汾被广东省授予“书画之乡”。
       关于大汾的名字,民间还流传一段佳话,大汾历代进士很多,有一次当朝皇帝疑惑地问:大汾称“大”,到底有多大?一名新科进士回答:“上至罗浮尾,下至白市洋,横行十八铺(一铺路等于5公里),掂行(即直行)无计数,万六太医,千七药材铺。” 皇帝一听赞许说:“真是名副其实的大汾哪!”大汾村从此名扬四海。其实新科进士只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罗浮尾”和“白市洋”都是当地的土名;“横行十八铺”并非是横行100来公里,而是有18间店铺;“万六太医”的“万六”也并非数词,而是一个医生的名字;“千七药材铺”的“千七”则是药材铺的铺名叫“千七堂”而已。
       怀揣着好奇与追思,我们在村落里穿行,这时太阳从云层里出来,光线从东边屋檐之间投射下来,颤巍巍的落在西边斑驳的墙角上,阴暗而又古旧的巷子像被撕开了缝,让光阴尽情溜走。青砖墙上的青苔,木门上铜锈的门环,以及新旧建筑的鲜明对照,搅混了沧桑的岁月,和无法缅怀的心境。这时,琴声突然响起,南粤扬琴激越而又清冽,犹如生命中抗争着的灵魂。我们在巷子拐角的理发铺,看到剃头的老师傅正在弹琴。旁人告诉我们,何师傅是曲艺社的老成员了,他酷爱曲艺,工作之余就喜欢弹琴。何师傅十分和善,我们请他弾一曲,他欣然答应了。一曲弾毕,我们还不愿离开,可是客人还在等着理发,只好怏怏而别。
       大汾曲艺社
       因为村子太大,走路很不方便,如是我们向阿波求援,阿波借给我们一辆车,并安排司机当向导,以免我们瞎转悠。
阳光撒落在大汾村的土地上,白墙黑瓦上,老树的枝叶上,温热里呈现着祥和。谁家的狗从容的给我们让道,我们经过几座古桥遗址,穿过流经村落的河流,在一栋别墅门口停下。司机告诉我们,这是油画家佳叔的工作室。司机在大门外大声喊着“佳叔,佳叔”,没人应门,透过髹黑的栅栏,我看到围墙内长满青草的园子。一会,三楼阳台出现一位老人,探头往下看。司机告诉我们,这就是“佳叔”。 佳叔打开门,热情地跟我们握手。然后把我们引到三楼画室。
       佳叔七十多岁了,身子骨却很硬朗,思维还很敏捷,全不象上了岁数的人。佳叔的画室很宽敞,除了墙上挂着的油画和架上未完成的创作,还有古筝、扬琴、二胡等很多乐器,佳叔说,他平时喜欢聚集一些粤曲爱好者一起唱戏,也喜欢摄影、打乒乓球。
佳叔从就小喜欢画画,50年代末在佛山艺专学习绘画,后在省文化馆工作,现在才回到老家住。
佳叔跟我们说着着大汾的过去。旧社会时大汾村很贫穷,田地少而人口多,很多年轻人去外地谋生,他们去南洋、香港、广州等地发展,那时主要是水上交通,大汾村有个老码头去东莞都要在那坐船。因此,码头是很热闹的。他凭记忆把大汾的三座古桥用画笔还原出来,现在这三幅作品陈列在大汾村委大厅。佳叔还有个理想,他想把东莞各镇频临毁灭的景点还原出来,为东莞谱一曲岁月的老歌。这个项目已经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真诚期待着佳叔的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离开佳叔的画室,已经快到中午,司机带着我们在村里转悠,我提出去书画社看看,大家都同意了我的想法。我们的车仿佛一下有了方向,径直往村委方向而去。
我们在大汾书画社见到了万江美协主席何春,还有画社的元老何校长和何坚,他们谈起学书画的往事,历历在目,有如昨天。他们大体都受何为先生的影响,文革年时,何为下乡到大汾村,书画感染了很多孩子,当时他们都是“走后门”去何老家学习书画的,因为不敢走前门,怕人看见生出是非来。何春说,当时走后门的有十几个,这些人现在还在坚持写字、画画。何春后来还去了学院进修,接受了正规的书画训练,眼界提高了,题材画种也拓宽了,
       回来后就做了地方美术的带头人。
何校长在近30年的教学中,一直强调书写,并且将书写好坏作为评判老师好坏的一个标准,这样上行下效,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高出领村学校。现在万江第一小学中有个书画基地,是八个社区联合办学的,但是只有大汾社区有有毛笔课。何校长对推动下一代的书写水平是不遗余力的。退休后还去了老年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平时仍然要去学校看看,督促学生写好字。
大汾的书画传承就是靠着这样一代一代人努力继续下去的。
        每年五月,是大汾最忙的时候,因为要张罗五月初四的龙舟赛。大汾何书记在中午吃饭前才有空歇会。他告诉我们今年的龙舟赛,比往年还稍微轻松点,每年的龙舟赛是由四个村合办,比赛在汾溪河上进行,一共26条船,12条参赛,14条作为衬景。四月份的时候就要开始运动员的选拔和物资的准备。
       说到文化建设,何书记告诉我们,村里有两座大祠堂,因为当初迁移到大汾时有两条何姓宗脉,其中一座已经有480多年历史,现在暂时是大汾村老人活动中心,去年在何氏宗祠还举办了东莞名家书画展。现在社区正打算在宗祠后修建“后花园”当做老人活动中心,并把二楼建成做书画创作基地,预期消耗资金150万。村政府准备将何氏宗祠进行修缮,作为村史博物馆,保存大汾村的传统文物,并且将宗祠打造为书画长廊,请村里面的老画家每人画一两幅作品,作品主题是农村生活,放在宗祠中展览,体现大汾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村里还准备将村里历史上的举人或者出名的碑文重新立起来,重塑历史记忆。   
       说到大汾的前景,何书记充满深情:“我们村里的力量是有限的,真的很希望有社会力量的介入,把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也为打造东莞文化名城做出实质性的成绩”。
      大汾八景
 
       连步桥荫钟韵
       桥扇清风石道明,登临已足快凡情。况逢风递钟声过,耳底尘根尽洗清。桥上苍榕作盖,桥梁风过如扫。下有神宫梵宇,交峙远近。登斯桥也,钟声袅袅,随风送至,音韵悠扬,与潮响应,允称胜景。
 
      素庵竹影朝霞
      云堂初报晓晨钟,林里朝霞带露封。风动霞飞林竹舞,笑看云跃砚池龙。素庵晼内池边,多植翠竹,高耸云霄。朝来曙色初开,遥见烟霞,高笼低罩,漫布其间。一时晓风四起,竹摇霞卷,恍若云里腾龙。山门得此,足解玄机。
 
      种德桥梁夜月
种德桥在村中心,为明代何应扬先生所建,两傍榕荫遮盖,行人多驻足小息,每当月日风清,站立桥顶凭栏远眺河面,星星渔火与皓月交辉,令人心旷神恰,不知老之将至,诚胜景也。每年十月十五晚亥时,十一月十五晚子时,月到中心,站立桥上不见人影,明月正照桥顶,桥下水波粼粼,别饶风味。
 
       耍庙门庭古渡
       耍庙在村北,前面是码头,省、佛、陈、龙四大镇船只多在此停留,因此在立庙建村之始,香火旺盛,因成一景。相传潢涌仕子黎崇焕往广州应试,天未明,在耍庙等船,闭目假寐,梦见神入为其簪花,醒来琉璃灯光放亮,香烟袅袅,他立即肃然问神祷告曰“若得题名金榜,必定酬谢神恩”。后来中举,官至户部侍郎,亲书“康王吉庙!一匾挂在庙上,此匾至今尚存。
 
      玉佛光腾连沼
       大汾吴家庄有一员外吴麟,夜梦一佛金光遍体,示曰:“有佛降于莲池中,供之可保此境安宁。”吴麟醒来,令家人池中摸索,果得一玉佛,初奉于庄内,因成一景。玉佛后转至素庵。
 
       西鸦滘口烟村
       西鸦滘穿过三界桥,绕着冯屋坊东部,回环曲折。两岸垂柳摇曳,每值烟雨迷濛时,乌鸦迎风飞舞。明朝进士冯麟举幼年时,常在滘口垂钓,见夕阳西照,炊烟四起,他即兴口占两句:“凤凰池中沐羽,西鸦滘口烟村。”于是以其末句为景名。
 
       青云浦里渔歌
       宋文天祥兵败零丁洋被浮,一些部下逃到白市洋,以打鱼为生,夜宿青云桥下涌口,表示“不食周粟”,保持民族气节。他们不忘亡国之耻,常慷慨高歌,抒发爱国主义感情,闻者感动,后人以此处为一景。
 
       三将晨昏舞鹤
       三将即三将庙,在村尾。相传清兵入粤时,明末内阁学士苏观生,在广州倡举义旗,战败不屈,后被俘,临刑时朗诵“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是以仁重。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文天祥名句,因此东莞有谚云:“左有苏观生,右有袁崇焕。”苏学士有王、张、李姓三员部将,他们战败后,转移到大汾,听候苏学士消息,意图再举。后闻苏学士被害,同在河边凉亭内拔剑自杀。乡民敬佩三人忠义,就把凉亭改建为“三将庙”。每年春分,乡村父老肃整衣冠,敬备牲酒祭祀,数百年来成为惯例。那里河边一带密种青竹,野鹤群栖,晨昏飞舞,加以乡人怀念忠贞,遂以此为一景。
 
 
[ 艺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艺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