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进乎道
梁惠王听庖丁解牛之言,得养生之道。庖丁本人亦从解牛中体现极大乐趣,动作一如《桑林》之舞,节奏附和《经首》之乐。技进乎道,方有提刀四顾踌躇满志之悠然。
余观高手治印,常想到庖丁解牛。
篆刻乃汉字美之充分表现。中国文字流变有序,其点划之歧异发展蕴涵诸多动人风貌,见于各时期之印章。又以统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为高妙,一方印中,即有书法之笔意,又具绘画之构图,更兼雕刻之神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引人玩味。
“岭南派”篆刻
人们只知道岭南画派,殊少了解“岭南派”篆刻。
艺术流派勃兴,往往只为某一人发端。1882年,一代印人黄牧甫从南昌移居广州,此后两度居住广州达18年之久,黄氏原是安徽黟县黄村人,自称“黟山人”。黄氏来广东之后,对在粤印人影响巨大,今时印坛称黄牧甫一派为“黟山派”或“岭南派”。其中东莞邓尔雅私淑黄牧甫。东莞印坛,遂多能传黟山一脉。传至今日“东莞印象”诸成员,面目虽各异,作品亦时见黟山风味。
“东莞印象”继“岭南派”后绪,创立于2007年2月(丁亥正月十四),是立足东莞印坛、依托中国书法论坛网络平台的网上书法群体。
丁亥年正月十四,“东莞印象”以首次雅集宣告成立,自此交流活动不断。每月举办的印友雅集都是集合同盟力量,精心策划的风雅之会:在宝山举行的“芙蓉寺雅集”,在画家村举办的“走进函大课堂雅集”,在明珠岛举办的”秋水探幽雅集”,在茶山举办的“南社雅集”,在望牛墩举办的“国庆同雕爱国词雅集”,在珠海与珠海青年书协一起举办的“亦兰亭雅集”。
平等和谐是“东莞印象”的群体风貌,从创立始,“东莞印象”把营造良好氛围作为最大目标。交流活动中不排资论辈,重视共同发展。保证了各显所长、各尽其力的平等交流。一众印盟逐渐有了共识:一个地方的艺术发展,首重氛围与风气!
“东莞印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正规的民间社团,它没有领导,没有具体的章程,也没有具体的进入门槛,发展成员须审其人品趣味,观其学印之热情与气度。主要是团结东莞印人。目前东莞印象的成员约有二十多人。
夜访唐长老
唐长老系东莞本土人士,身长五尺,肤色黝黑。是“东莞印象”发起人。
他原名唐伟明,别署唐铭。因姓唐,又以光头示人,故有了唐长老的网名,圈内人亦乐以此称之。
唐长老居望牛墩,辟工作室以课徒、刻印为业。工作室不算大,几案明洁、典籍排沓、印石满架。于斯焚香品茗,让人生出尘之想,真别有天地。
辛卯仲夏,偕却斋近白等同访唐长老。于其工作室扺掌谈艺。不觉而至初更。五人齐赴某农庄用餐。席间相约不喝酒,喝罗汉果茶。农庄外,瓢泼大雨,声响大作。待他客散尽,雨声渐弱。一向寡言多思的唐长老,今夜似乎大开话匣,与近白谈艺。二人谈邱振中的理论和创作差异,谈徐冰的几件作品,谈陈振濂的理论架构和行文问题,谈艺术基础教育与美术高考问题,谈中国哲学,谈行为艺术的深度问题,可谓快语惊四座。其中,我特别记下唐长老对当代人成为篆刻大师可能性问题的回应-------
活着的人有否可能成为篆刻大师,当有三个标准:1、作品与传统要有明显的传承关系,某些人自夸与传统联系紧密,其实只是牵强附会;2 、必须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不锐意创新者不必论;3、艺术要追求高度、深度,难度,缺一不可。如果现代人能过这三关,那就有可能成为大师。当然前提是要勤奋。现在的成就并不能盖棺定论。有些人现在虽然成就不错,但是很为人为艺均失于狭隘,并不能辉煌多久。
夜漏三更,大家尽兴散去。此刻、夏雨初歇,夜凉如水,中天有微微月色。
同行近白君云,“长老刻印严谨,为人敦厚有儒风。能诗,重视印外功夫。近年于书法勇猛精进,篆书如截玉、行书似屈金。金石翰墨相参,高古绝俗。他日必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