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曾在2010年参与了“南澳1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工作的国家水下考古队员张瑞应邀来津举办《发现我们的过去——探索水下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由于很多人并不熟悉水下考古,于是产生了许多遐想。张瑞笑着说:“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工作是非常神秘而刺激的工作,平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问我,考古工作是不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国家宝藏》中呈现的那样,是充满猎奇与刺激的冒险。其实,我们的工作当然和大家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真实的考古工作属于历史科学范畴,是充满艰辛和汗水的工作,它更需要理性、严谨的研究和推理。”
张瑞说:“中国除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很多沉船在没入大海的那一刻起,仿佛就凝固在了当时的那个历史瞬间,几乎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我们的工作并不神秘,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勘探、发掘和整理,尽量地保持历史原貌,为人类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人们经常把水下考古和海底捞宝画上等号,“其实,两者有本质不同。水下考古是科学的考察行为,目的不是获取文物,而是探索历史文化。而很多海底捞宝都是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人迈克尔·哈彻到我国盗取了大量沉船宝物到国外拍卖,获得了巨额利润,震惊了整个中国考古界。在这件事发生两年后,我国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宣告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讲,海底打捞催生了水下考古的诞生。被不法分子打捞过的水下遗址常常会被严重破坏,保护水下遗址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的,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
张瑞非常乐于和人们分享水下考古的故事。张瑞谈到,“大家所感兴趣的故事,在真实工作中都是一次次带有生命危险的尝试。顺利完成一次水下考古的任务,不仅需要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还需要水下考古队员的应变能力和团队配合。完成一项任务需要两个水下考古队员同时下水,一旦出现问题你的‘潜伴’会帮助你的。有一次我完成工作要返回水上的时候,发现我的气瓶压力只有20 bar了,就相当于汽车的油箱已经快没汽油了。‘潜伴’就把他的备用调节器给了我,我是呼吸着同伴瓶中的氧气上来的。现在看来似乎只是‘小意外’,但当时如果没有同伴协助,我也就回不来了。”
虽然工作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因为“将水下考古进行到底”是张瑞的人生理想,再艰苦,他也会一直坚持。张瑞说:“水下考古对我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