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讯 » 艺术生活 » 正文

古代剔红艺术:雕纹之中现华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5  浏览次数:607
剔红 福寿碗数年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个产自明朝永乐时期的云龙纹剔红盒子以1193.8万港元成交,这一得标价让许多普通收

剔红 福寿碗

数年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个产自明朝永乐时期的云龙纹剔红盒子以1193.8万港元成交,这一得标价让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费解不已。实际上,剔红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中国是漆的发明国,使用漆的历史至少有7000多年。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漆艺术有了独特的民族形式——剔红。这一工艺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鼎盛于元明,清代乾隆以后又有一定发展。剔红工艺复杂,同时还浸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有不小数量的剔红散落在世界各地,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所珍视。

器物雕刻的艺术

剔红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即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此技法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剔红是非常民族化的一种精美工艺品,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赋予了漆器华丽的气质,工艺繁复,技艺要求高,制作周期长,所以古董级的剔红存世量很小,每一件都值得珍藏。

剔红工艺主要分三个大部分,制胎,髹漆,雕刻。胎有金属非金属之分,髹漆就是刷漆,共要几十道、上百道,甚至有达到两三百道的。一道刷好了,要等半干才能刷第二道。为防龟裂,漆不能烘干,不能晒干,一定要在室内阴干,每天一般只能刷一道,最多两道。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剔红的漫长制作周期,少则数月,多则经年。

中国人尚红,此类作品大部分是红的,小部分才是绿的、黄的、黑的或其他颜色的。对于这些可相对的称剔绿、剔黄、剔黑、剔犀也可笼统地称作剔红。剔犀一般为一道黑,一道红,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有点像犀角的纹路。富有想像力的古人将剔犀两字冠与了这种艺术品。

永乐年间创高峰

对于剔红的收藏鉴定,我们可以通过剔红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区别鉴定。精美的古董级剔红存世量不大,鉴定并非十分困难。

剔红在宋代,胎多为黄金或者白银,在战乱期间拥有者往往会为了减小体积,剥去雕漆层,只留金和银。现如今宋代的雕漆在国内难觅踪影,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到是显露过踪迹,这些留存在日本的珍贵雕漆也正是当时两国互通贸易的见证。

到了元代,剔红工艺日趋完美,元代剔红大家张成增加了髹漆的层数,并在打磨工艺上下足苦功。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厚实,只见线条不见刀痕,显得十分浑厚。

明代早期,尤其是永乐年间,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但风格与元代时期仍旧一脉相承。明中晚期,这种工艺有所衰落。清朝乾隆太平盛世,百业兴旺,宫廷里的造办处又开始十分重视剔红的制作。这时的剔红作品就不太注意打磨了,通体都可见到工匠制作时留下的刀痕,有着一种精巧的美感。

清代乾隆以后开始有了铜胎剔红。有些高档的剔红作品,铜胎上还鎏金。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清代的剔红也不多了,同样弥足珍贵,值得收藏。

 
 
[ 艺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艺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