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一代宗师》的开头,叶问自述身世,提及南海叶氏乃本地望族,住在佛山桑园。这段对白相信让不少佛山人听得心潮起伏。然而,在佛山老城区随便找几个街坊问的话,又有多少可以准确说出桑园旧址现居何处?拆掉破败的旧建筑,然后重建所谓的新城,何其容易?只是一旦他朝某日发现原来这些建筑曾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那份遗憾乃至愧疚感,对于土生土长于佛山的人来说,肯定是一份切肤之痛。这样的事,在佛山五区似乎都有陆续发生。
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的故乡三水大旗头村最近接连遭逢厄运。首先是郑将军的衣冠冢被盗,然后是该村好几间大屋樑柱崩坏、瓦檐剥落,成为危楼。在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里被公认为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这个古村落,似乎将要毁在这一代佛山人手上。类似地,坐落于佛山燎原路乐安里、曾见证清代佛山纺织业盛世的任围,最近也被发现破败不堪,仍住在其中的任氏后人老无所依、无力修缮,明言愿让政府拆掉祖屋,以换取新居养老。
身为佛山人,看着这些新闻,大家有何感受?本来好好的被拆了,残破的又等着被拆,到最后还剩下什么?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某天郑绍忠的水师屡建奇功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或者为了打造“佛商”品牌,需要寻根佛山纺织业老字号“任伟号”和“任应号”,但届时大旗头村和任围已被推平,那么是否又要划地重建?即使用一个如此功利的角度去思考,本土文物和文化的保育也不应再忽视了。
尽管大旗头村的凋零和任围的破败均让人沮丧,但最近佛山的文化保育也有值得期待的事。在三水区,白坭陈氏大宗祠重修完成将在11月10日举行入伙仪式,该祠堂将是佛山五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岭南农村的传统宗族力量漂亮地舒展了其仍然旺盛的生命力。在南海区,地名文化协会成功获得社团登记,一批曾负笈海外、走南闯北的本土年轻人以专业的组织形式参与文化保育,这则是本土公民社会的发轫之作。
值得欣慰的是,上述例子说明,爱护本土文化的群体数量庞大且后继有人。然而,无论是宗亲会还是N G O,都是第三部门的力量。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代表着公共利益的文化保育事业全部要靠第三方吗?在以岭南文化代表自居的佛山,公共资源哪里去了?(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