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09年后过热的投机性行为,给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在2012年萎缩,但中国艺术品市场依然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活力。艺术品的潜在购买群体的数量依然在稳固增加,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出于喜爱而非纯粹牟利的原因来购买艺术品,而国家促进文化大发展的政策的出台,也将从各个层面推动艺术品市场的成长。
艺术品价格增长与货币增发量相关
已有的大量分析艺术品市场增长的文章中,大多会提到财富增长对艺术品市场的促进作用,以及投机者的介入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但是并未进一步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货币政策对传统资产价格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但是针对艺术品这样的新型投资品,却并未有专项研究。而近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发展,正始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时期。
学者石阳专门研究了艺术品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艺术品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存在一定的长期正向关系,即艺术品价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在2000年至2011年间,二者均增长了约5倍。这种正向增长关系,在2009至2011年中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期间更为明显。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M1增加10%,将导致艺术品价格增加13%。这说明近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相关。而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艺术品价格的走势可能并不能持续。
市场投机行为促使艺术品价格飙升
投机者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以重复交易回归方法所得的艺术品(只包括中国书画)价格指数显示,中国艺术品价格变化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的牛市期。第一次为2004年至2005年,艺术品重复交易的交易量达到一个高潮,艺术品价格指数增长约234%;2006年至2008年间艺术品重复交易的交易量有所下降,随后几年艺术品价格指数徘徊不进;第二次增长高峰为2010年至2011年,艺术品价格在两年中迅速升高,增长亦超过240%。
在两个高潮时期,艺术品重复交易尤其活跃,但两个时期买卖双方的市场表现却截然不同。2004年至2005年期间,艺术品交易(只选取重复交易作品)的显著特征是,艺术品的买入量远高于艺术品的卖出量,大多数艺术品第一次进入市场,购入后并没有立刻进入市场再次交易,而是作为价值收藏长期持有。
而2007年以后,艺术品的卖出量开始超过买入量,特别是2010年,卖出量远远超过买入量,两者差距增大,说明投资者在购入艺术品后重新卖出的时间缩短,重复交易频率增加,投机动机明显。短期投机行为造成的价格虚高,可能给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随之而来的将是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期。
传统投资收益低迷致使资金转向
以重复交易回归方法所得艺术品价格指数显示,2000年至2011年,中国艺术品(仅含纯艺术作品)价格增长了约5倍,这段时间长期持有艺术品投资的名义年化收益率为18.8%,剔除CPI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为15.9%。10年间,艺术品投资季度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9.8%,远高于上证综合指数、房地产价格、以及黄金现货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8%、2.0%和3.3%。传统观念认为黄金是一种低收益、高风险的资产,但实际是,过去10年黄金现货收益率均值为3.3%,仅次于艺术品,其风险与房地产相近,风险较低。国债的收益率和风险均为最低。艺术品投资的风险远高于其他投资手段,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
中国艺术品除与房地产收益正相关外,与其他资产均为负相关,说明中国艺术品价格增长与股票和黄金等传统资产有投资替代效应。除了中国股市大幅起伏变动的2007年至2009年外,艺术品价格指数与股价指数呈现出反向变化,股价指数增加10%,会对艺术品价格产生2.7%的抑制作用,说明艺术品与股票之间的财富替代效应。艺术品价格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受股票价格影响程度。
传统投资方式的低回报率促使资本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而艺术品作为一种有形资产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金融投资者因缺乏对艺术品及艺术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从而溢价购入了大量的存货,在短期内难以被市场消化。而纯粹以金融工具的操作方式了思维模式来操纵艺术品市场,似乎很难取得预期的乐观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