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讯 » 国际视野 » 正文

英国摄影师拍摄晚清:第一次看到那时的中国人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13  浏览次数:519
不会说汉语的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来到晚清时期的中国,叱咤于江湖,结识三教九流,进得宫廷,又能深入接近平民,将这一切都记录在自己的照片中。

不会说汉语的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来到晚清时期的中国,叱咤于江湖,结识三教九流,进得宫廷,又能深入接近平民,将这一切都记录在自己的照片中。

 恭亲王奕?为何要在大拇指上戴戒指?他为什么要留那么长的指甲?那个满族女子穿的“高跟鞋”(寸子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那个漂亮的小瓶子(鼻烟壶)的盖子能打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盛装的满族新娘为何看上去愁眉苦脸?

 《晚清碎影——汤姆逊眼中的中国》摄影展在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的布雷尔收藏馆(BurrellCollection)展出,观看展览的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

 我的朋友,哥拉斯格大学的统计学讲师特莉莎告诉我这个展览的信息,并留言,“我今天和先生去看了这个展览,很棒,令人大开眼界,强烈推荐你去看!”

 8000公里中国行

 一个晴朗的周日,我和朋友向着布雷尔收藏馆出发了,憧憬着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度。

 布雷尔收藏馆位于格拉斯哥郊外的波勒克郊野公园内,原本是布雷尔爵士(SirWilliamBurrell)的私人珍藏馆,后捐献给格拉斯哥人民。馆内收藏了接近9000件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其中有许多中国艺术品,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家具等,总数超过1700件,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其中一件西周礼器尊尤为珍贵,其上铭文与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康侯簋成对。

 有意思的是,布雷尔爵士对中国的艺术品情有独钟,却从来没有去过中国。

 显然,约翰-汤姆逊要比布雷尔爵士幸运。在北京,他和总理衙门的满族大臣谈笑风生,拍下他们手持烟斗闲聊的情景;在富商朋友的引荐下,他深入闺院,拍下满族妇女优雅用餐的照片;在天津,他用镜头记录下仁慈堂废墟的内景、望海楼教堂废墟的外景;在南京,他目睹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师傅们如何制造枪炮和弹药;在福建,他和万广岩寺的僧人攀谈,看农妇们采茶;在香港,他拍摄画师如何做画,街头的乞丐如何为生活而挣扎,一切都有照片为证。

 布雷尔收藏馆的义务讲解员塞娜介绍,1837年,约翰-汤姆逊出生于爱丁堡,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结束学业后,约翰-汤姆逊白天在一家眼镜行做学徒工,晚间在爱丁堡艺术学院(赫瑞-瓦特大学的前身)进修自然科学、数学和化学,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学会了摄影。

 1862年4月,约翰-汤姆逊去新加坡投奔已经在那里立足的哥哥,并着手在当地开办摄影工作室。也正是在新加坡,约翰-汤姆逊开始了旅行摄影的生涯。他首先游历的是老挝、柬埔寨,拍摄人物、事件和旧址,1867年,他回到爱丁堡,出版了《柬埔寨古迹》。

 中国是约翰-汤姆逊“探险”的第二站。1868年至1872年,约翰-汤姆逊以香港为“大本营”,游历了广东、福建、北京以及华东和华北地区,然后南下长江流域,行程近8000公里。中国之行令约翰-汤姆逊大开眼界,也令他成为了“中国通”——1873年,约翰-汤姆逊出版了《福州和闽江》,不久,《中国和中国人画报》出版,1898年,《镜头前的中国》出版。

恭亲王奕訢(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有“灵魂”的照片

 来自格拉斯哥的工程师丹尼尔告诉我,“照片中的人物很自然,很放松,表情各异,我第一次看到那时候的中国人笑的样子。”

 约翰-汤姆逊不仅拍摄了统治者、达官贵人的肖像和风景名胜,他拍摄得更多的是或徜徉在街头或深居小巷的不知名的普通老百姓。他对各式各样的人充满了“同情”,这个主题洋溢在他所有的照片中:在路边津津有味吃饭的苦力,在看“西洋景”的孩童,在悠闲地梳头发的满族少女、忙碌的修脚师、茶工、拾荒者……而照片中的他们,并非木讷、呆板,他们的幸福、哀愁、辛酸似乎都写在脸上,他们是活生生的,完整的,有个性、有尊严的人。

 官员腐败和老百姓的贫穷是约翰-汤姆逊想要体现的另外两个主题。在一张名为“广东满族官员”的照片下,约翰-汤姆逊本人的解释是:这个官员的职位是六品文官,他的收入并不高,但是靠着受贿和勒索,他实际的收入是官职收入的10倍,甚至100倍。在一张名为“劳力”的照片下,约翰-汤姆逊描述:厦门的劳力非常贫穷,一个壮丁每天最多挣5便士,熟练的技术工也不过最多挣8便士。艰难的生活迫使很多人去海外当劳工,因为中国劳工的吃苦耐劳,他们在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

 更多的时候,约翰-汤姆逊在发现、捕捉平凡生活之美。讲解员塞娜慨叹,看照片中的女子,无论她们富有或者贫穷,都把自己的头发疏理得很别致——约翰-汤姆逊对中国女性的发式充满了好奇,他拍摄了大量女性头饰的影像,从香港、厦门、福州到北京、南京,从客家妇女到满清格格,从在田间耕作的农妇到待嫁的新娘。在慨叹发型“惊艳”的同时,约翰-汤姆逊不禁担心:这些女子们为了好看的发型,不得不牺牲舒服的睡眠。

 每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灵魂,约翰-汤姆逊的照相机真的带走了人们的“灵魂”吗?约翰-汤姆逊“导演”并拍摄了“三个厦门人”的照片。他让两女一男并排站着交谈,结果,三个人眼神都看着下方,好像不舒服的样子。大概,约翰-汤姆逊想要表现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

 依照传统观念,如果一个男人触及女人的脚,已是性交的第一步。约翰-汤姆逊拍摄中国女子裹脚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直到到了厦门,约翰-汤姆逊付高价,终于拍摄到了女人的裹脚。他调侃:艺术都是有价的。

 约翰-汤姆逊拍摄了一张夫妻对望的照片,但是按照中国习俗,当时的夫妻是不可以直面对望的,结果照片中,两个人的表情都很勉强,尤其是男子,目光在飘移,不知所措。

两广总督瑞麟(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英国人眼中的晚清

 当我惊讶于不会说汉语的约翰-汤姆逊如何能够叱咤于江湖,结识三教九流,能进宫廷,又能入茅草房时,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英国人怎么看待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呢?

 人群中忽然有人直呼:“怎么那时候的中国没有好牙医吗?”原来,在那幅六品满族官员的肖像前,有人“气愤填膺”地为这名官员打抱不平——他的牙齿凹凸不平,而且不是白色的。我其实也注意到了,只不过下意识地想:呵呵,这名官员镶了一口银牙,在炫耀呢。结果却在英国看客们面前丢了丑。讲解员塞娜早已见怪不怪,她告诉我,几乎每位看展者都会疑问为什么这位六品官的牙齿如此糟糕。

 看展者还提出其他塞娜和我都无法回答的疑问:恭亲王奕?为何要在大拇指上戴戒指?他为什么要留那么长的指甲?那个满族女子穿的“高跟鞋”(寸子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那个漂亮的小瓶子(鼻烟壶)的盖子能打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盛装的满族新娘为何看上去愁眉苦脸……

 这些问题很直接,但不刁蛮——只是需要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告诉他们答案。中国有句老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英文化有差异,而正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相互的吸引和补充。

 我赶紧掏出iPad,用汉语搜索“答案”,至少,可以先让塞娜知道。

 塞娜告诉我,约翰-汤姆逊的中国之行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资助。包括传教士、外交人员、同行摄影家,他们将约翰-汤姆逊介绍给中国的官员和富商,而约翰-汤姆逊本人也是充满了个人魅力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1880年之前,摄影师采用的是湿版摄影法,摄影师不仅需要携带笨重的玻璃板,还必须在拍摄现场涂布玻璃底板,现场显影和定影,因此需要随身携带暗房(一般是帐篷),各种化学药剂和干净的水。因此,约翰-汤姆逊不得不雇佣很多人帮他背负沉重的照相器材——我不禁想起了,同样是在当时,带着书童、马匹、银两、行囊,进京赶考的书生。

 而实际上,约翰-汤姆逊对当时中国的旧的教育制度颇有微词,但是他时常会被中国学子的勤奋学习的态度所打动。在一张名为《学童》的照片下,约翰-汤姆逊描述:他镇定地注视着远方,仿佛正注视着他的未来。
 

 
 
[ 艺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艺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