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区引辖9街1镇,66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面积102平方公里(含水面30平方公里),人口39万。
图片:长沙市天心区
图片:天心区非遗展厅外观效果图
历史名城的文化浓缩
作为长沙市的传统历史文化名区,天心区不仅拥有天心古阁、白沙古井、贾谊故居、城南书院、杜甫江阁等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还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天心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丰富,(火宫殿庙会、湘剧、长沙弹词、湖南花鼓戏)占长沙城区项目资源(5项)的80%,占长沙地区项目资源(7项)的60%。对照非遗项目16大类的分类原则,已有15类25种在天心区发现,在全省中心城市中比较少见。天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区委采取多项举措,强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天心沃土”呵护湘剧的传承
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长沙、株洲、湘潭、益阳等城市及湘资两流域的湘中、湘东和江西西部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数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剧目,诸如:《金印记》、《白兔记》、《投笔记》、《琵琶记》四大记等大戏、小戏、连台本戏剧目计一千出左右。表演艺术自成体系,主要声腔(高腔、弹腔)风格各异,具有极强现实主义传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历代湖湘人民喜闻乐见。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冲击,湘剧的发展逐渐走向低谷,为确保它的保护和传承,湖南省已将湘剧列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事实上,上世纪中后期长沙有数十家湘剧院,因为城市建设全部化为乌有。面对这一状况,天心区着力对仅存的湘江剧院进行修缮和推广。近年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媒体的策划包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剧院。湖南省湘剧表演艺术家曾金贵告诉记者:“这其中不乏80后的年轻人,连一些大学的研究生也开始像采访明星一样向我们的湘剧演员咨询关于它的故事。”曾金贵表示,如果没有剧院,湘剧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不可能茁壮成长。
湘剧影响遍及大江南北,艺传港台、朝鲜,是与川剧、豫剧、汉剧、秦腔、粤剧享有同等声誉和影响的地方大戏剧种。代表作《拜月记》,《生死牌》以及现代戏《园丁之歌》拍摄成电影。新时期以来创作上演的《布衣毛润之》《马陵道》《铸剑志》《人间知己》等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奖影响全国。
斥资千万 打造“天心文化宝地”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天心区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顾问,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区文体局、教育局、工商局、税务局、民政局、城管局、各街镇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天心区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以区文体局、区文化馆和各街镇为主要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工商局等相关责任单位提供有效人员和政策支持。而天心区制定实施的《天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天心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天心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办法》和《天心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区级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下拨专项工作经费,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保障。
除此之外,天心区充分利用《长沙晚报》、《天心区政务公开网》等媒体,以及各街镇和社区宣传阵地,通过刊登平面广告、制作宣传板报、举办非遗作品展览、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等活动,有效提高了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非遗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将天心区打造成天心文化宝地是我们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决定,举全区之力筹建“中国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项目投资近千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少有、全省唯一的区级非遗保护专项场馆。它融入湖湘传统文化精髓,把握简洁大气的装饰风格;既展示天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又兼顾长沙市、湖南省乃至全国具有典范性的非遗代表作项目,打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长沙市文化新地标。该项目于2010年7月,经公开招标确定,目前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今年7月1日左右建成,并对市民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