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悉尼海滨的“彩虹走廊”,檐椽上飞扬的彩带旋即映入眼帘,叮叮咚咚的脆鸣声不绝于耳,一千盏竹风铃将废弃的码头装点得如同仙境——这便是新西兰艺术家蒂凡尼·辛格为第18届悉尼双年展打造的艺术装置“天籁之声”,创作期间的所有开销均由当地慈善家卢卡·贝尔吉奥诺-奈蒂斯一力承担。
被“免费午餐”砸到的幸运儿并非仅是辛格一人。事实上,本届双年展的1100万美元预算中,超过五分之一来自私人赞助商,这意味着那些商业前景暗淡的“非主流制作”亦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相比之下,由经销商赞助的威尼斯双年展更像是商业画廊用以推广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广告平台,展品往往在开幕几小时内被抢购一空。
悉尼双年展似乎压根儿就没考虑过“收藏价值”这个问题,多数展品均由绳子、纸片、沙砾等“临时性材料”制成,辛格甚至鼓励观众将风铃带回家,自己动手装饰一番后再送到悉尼港的鹦鹉岛。
如此生活化的展示在卢卡看来却是“精彩至极”。卢卡之父佛朗哥·贝尔吉奥诺-奈蒂斯是大型工程建筑公司Transfield Holdings的创始人;1973年,弗朗哥受到威尼斯的启发,以一己之力创办悉尼双年展,意图重振澳大利亚的当代艺术。在过去四十年中,这一愿望正逐渐成为现实。
要知道,十年前,澳大利亚的国际当代艺术馆藏及展览还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无论从规模还是知名度来看均不成气候。如今,“情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人慈善家的慷慨解囊正改写澳大利亚的艺术版图,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耗资5400万美元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下称“MCA”)扩建工程。翻修一新的MCA不仅设施更为齐备,展馆空间更扩大了一半;被选作英国雕塑大师安尼施·卡普尔澳大利亚首场回顾展的举办地,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此前MCA一心要“做大做强”,无奈囊中羞涩,数度募资未果,扩建工程一度搁置,直到格林希尔投资银行联合行政总裁西蒙·莫登特奉上1500万美元的“大礼”,MCA馆长丽兹·安才有了与悉尼财政部谈判的底气。之后莫登特更“号令群雄”慷慨解囊,成功补上1000多万美元的资金缺口,一切才算是尘埃落定。
同样地,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之所以能一跃成为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重镇,还应归功于将毕生收藏倾囊相赠的前纺织业巨头约翰·卡尔多。来自索尔·莱维特、杰夫·昆斯、唐纳德·贾德、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等大牌艺术家的200余幅作品如今均陈列于翻新后的展馆中,其总价值超过3600万美元。
吉恩·谢尔曼是当代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艺术经销商/慈善家之一,在过去五年中,谢尔曼当代艺术基金会每年都会为委托创作拨出100万美元,并为合作艺术家辟出新品展示空间。“过去,你要是想成立什么基金会,似乎逃税是唯一可能的动机。”谢尔曼回忆道,直到私人辅助基金会于2001年成立,澳大利亚富豪们才有了“疏财仗艺”的“正当”渠道。此后11年中有900多家私人基金会陆续在澳大利亚成立,就连澳联邦政府亦设立了旨在鼓励私人慈善活动的“澳大利亚艺术赞助协会(Artsupport Australia)”。在会长路易斯·沃尔什看来,遇上一掷千金的亿万富豪固然是幸事,指望“天上掉馅饼”却非长久之计,艺术募资还需探索众筹(Crowdfunding)等新形式。
无论如何,悉尼之所以跻身全球当代艺术新贵,与私人财富的大量涌入密不可分。去年1月,一座气势宏伟的地下博物馆在塔斯马尼亚首府霍巴特郊外开张,博彩业巨头戴维·沃尔什不仅亲自为耗资8000万美元的建筑工程埋单,更捐出其多年来收藏的珍奇古玩、现代主义画作及当代艺术作品。迄今为止,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已突破50万大关,再次证明了澳大利亚富豪对当代艺术的独到眼光与敏锐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