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顺,笔名三乐,福建宁德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1994年起,刘永顺创作的系列书法作品开始亮相国际、国内平台,多次参加国展、中日、中韩及国际书法大展。早在2008年,刘永顺携楷书作品《道德经三章》亮相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并广为人知,在这个被誉为书法界“奥林匹克”的书坛盛事,刘老在书法领域的非凡造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此之后,刘老师开始潜心研究传统书法的延展,“我希望在传统书法的形式之外,通过更个人化的表达,揣摩并传递出新的生命力”。
此次展览被到场嘉宾学者视为刘永顺在书法领域的新突破。当日下午两点,“重新讨论现代书法”的论坛在展览现场召开,沈语冰、吴味、卯丁、廖上飞、沈俊杰等批评家就现代书法的当下发展和未来前景进行主题讨论,论坛由批评家王南溟主持。据王南溟介绍,此次展览撇开了传统书法的创作模式以及对中国汉字的固定解读,刘永顺更为个人化的表达和自省正是此次展览的精心之处。在展览现场,诸如《围城》《凹凸》《花非花》等一系列“少字数”(日本艺术界称“少子派”)经典之作博得了批评家的一致认可,这些比传统书法更为立体的意象书法作品亦迎来了现场观展人群的驻足讨论。在讨论会后,卯丁接受记者采访,就传统书法和刘老师的“革新创作”作了全面阐释。“目前,关于当代水墨的讨论和研究,往往是理论超前、创作滞后——因此造就的格局很尴尬,尤其是书法创作,艺术家们一分为二,要么固守陈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境,要么突飞猛进但仅仅在概念上做文章,前者止步不前、后者又丢失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卯丁看来,刘永顺正是中国书法创作发展的“中间派”,通过他的革新再造,既在形式上解决了“传统书法不符当下语境”的两难问题,又在文化内核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作品欣赏
关于本次个展,刘永顺表示这是他个人最为认可的一次尝试,“本次展览选用了我2010年至今的三十多件意象书法作品,在此期间,我更多的精力都是在寻求一种创作上的平衡,不仅仅是中国传统语境当中的‘阴’和‘阳’,而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在提笔挥毫的片刻,他必须和这个世界达成某种默契。作为一个创作者,他得比任何人都深知汉字背后的意蕴和内里,这是一门最基础的功课,对我来说也是最引人入胜的研究,有了自己的见解,通过或轻或重的笔墨,用点、线去传递出书法新的魅力”。为人谦和的刘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当传统的书法逐步过渡到现代书法甚至意象书法时,书法变成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产物,“它已经规避了传统书法在形式上的局限,因此它的可能性更大,对于‘美’的追求也更显自由。”
据悉,刘永顺书法作品展由苏州河艺术中心倾力主办,并由近年来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卯丁先生担任该展览艺术总监——由其精选的三十余件作品将一分为二、尽显书法家刘永顺将传统书法创作逐步升华的历程。“刘老是我一直关注的书法家,在他的作品里,观者能够很清晰明了地窥见创作者在创作时个人的心境和逻辑。纵观刘老的创作历程,他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革新延续的先行者,当新的审美体系产生时,刘老能够很精准地把握当中的精髓,将这种美的内核应用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在刘老的笔下,‘书法’这种被视为‘中国符号’的艺术形式,经历了当代艺术新的语境,仍然能够在有限的幅面里完成传统书法到现代书法的蜕变,这就是刘老的精妙之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卯丁如此评价刘永顺的书法创作,“针对此次展览,我们做了不一样的设计,比如展厅二楼的玻璃房子,里面填充的全是刘老在近三年创作期间的产物,包括草稿、弃稿等,它是此次展览的一部分,不少观众也对这个装置感到新奇。”卯丁表示,除了工整有序的作品陈列,还有更多精心之处留待观者自行发觉。
中国书法,这一通过笔墨构建而立的艺术形式,始终为全世界所关注,值此良机,沪上居民大可移步现场,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新意。移步上海莫干山路,苏州河艺术中心将给您呈现一个用笔墨勾勒的世界。据悉,“从『传统书法』出走”刘永顺书法作品展将持续展出至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