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讯 » 国际视野 » 正文

名“洞”天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03  浏览次数:411
黄果树、织金洞、龙宫、百里杜鹃、氵舞阳河、云台山、红枫湖……如果非要选出一个跟我省这些著名景点都有关联的人,那么,这个人非金德明莫属。

黄果树、织金洞、龙宫、百里杜鹃、氵舞阳河、云台山、红枫湖……如果非要选出一个跟我省这些著名景点都有关联的人,那么,这个人非金德明莫属。

从1979年关注贵州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始,金德明在岩溶洞中食宿4300小时,拍摄了5000幅岩溶洞洞穴照片,填补了中国岩溶摄影的空白。

在他的努力下,织金洞走向大众视野,并被国际知名地貌学家威谦姆先生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同时,金德明也被誉为世界岩溶艺术第一人。1997年金德明作为贵州摄影界唯一代表,赴港参加“庆回归”活动。

黄果树瀑布因他成“群”

金德明今年73岁,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关注溶洞至今,已有33年。

1979年,供职于贵州科学院的金德明,拍摄了一张晴隆锑矿的照片,发表在《贵州日报》的报眼位置。就是这张照片,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也让我省很多景点的命运得到改变。

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的徐健生看到这张照片后,认为拍得很好,反映了贵州的特色。于是,让秘书与金德明联系,询问他是否愿意对贵州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拍摄。

面对领导的器重,金德明很激动,立马应允了下来。不久,他便被借调到了贵州省风景旅游规划领导小组,专门从事贵州风景旅游资源的考察研究工作。

第一炮打响的,是摸底调查清楚了黄果树瀑布群。

1979年时,黄果树瀑布群还只是叫“黄果树瀑布”,没有“群”字。刚借调到新单位的金德明和他的队友历时一年多,多次前往考察调研,终于得出结论——黄果树一共有22个瀑布,其中18个是地表瀑布,4个是地下瀑布。由此,黄果树瀑布更名为黄果树瀑布群。

黄果树瀑布群比较出名的一个景点是“水帘洞”,位于黄果树瀑布巨大的水帘后面,在大约40米至47米的高度上。而当时为了推出这个洞,金德明颇费了一番心血。

起初,看到瀑布后面还有个洞时,金德明的好奇心又来了。为了一探究竟,金德明将一根拇指大小的绳子,一头绑在山顶的树上,一头系在腰间。让村民看住系在树上的那头后,就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像荡秋千一样晃到了水帘洞处。

如果不慎跌落,那么身下就是几十米深的水潭,危险万分。当时,瀑布下聚集了很多来看稀奇的群众,大家看到这个全身被水打湿的人,不顾自身安全,一边护着相机,一边拍照,都惊叹道:“哎,他像猴子一样不要命。”

于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到了1980年,金德明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在贵阳、桂林、昆明等地举办“黄果树瀑布群展览”。之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宣传,黄果树瀑布群很快蜚声海外。

“1979年,我去拍照的时候,黄果树景区只有一座简陋的亭子,村民们连车的影子都没见过。到了现在,旅游设施非常完备,各类名车也遍地可见,百姓的生活都富裕起来了。”金德明说,推出一个景点,致富一方百姓,这是他这么多年致力于摄影的最根本目的。

发现“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黄果树瀑布群出名后,徐健生又提出指示:不仅要把贵州地上的旅游资源弄清楚,还要把地下的旅游资源摸个透。

这句话,让金德明变成了“洞穴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大半辈子的精力都聚焦在了溶洞上。

不管听到哪里有洞,金德明和他的队友都会前往。5年里,他们踏遍了贵州600多个溶洞,在洞里累积起来的时间有4000多个小时。

1981年,听说织金有个叫“打鸡洞”的大溶洞,但从来没人敢进去过时,金德明一行立即前往。

打鸡洞(后更名为织金洞)位于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在洞口依稀可以看到村民们活动的痕迹。当地老乡告诉他们,村民们只敢在洞口举行一些诸如斗鸡之类的活动,但黑漆漆的洞口,从来没人敢下去过。

远远望去,半山腰上,一个30多米高的洞口让金德明非常期待。拿起摄影器材、发电机、软梯、竹竿等设备,金德明一行开始探洞。

出发时,不知道洞里空气如何,是否有蟒蛇毒虫和暗河,金德明带着兴奋的心情,开始了又一次神奇之旅。

时值冬天,没想到的是,刚进洞口不久,金德明一行就遭遇了齐腰深的水。好在洞里是冬暖夏凉,倒也不觉得寒冷。

从1981年到1984年,金德明先后四次探洞。最后一次在洞里呆了14天,前后一共呆了30来天,昼夜不出洞。饿了吃干粮,困了就睡在石头上。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就算有灯光照明,但石头险峻湿滑,摔倒受伤是经常有的事,“但是年轻嘛,爬起来就没事了。”金德明说。

每晚要拍片到12点,洞里空气差湿度大,哪怕队友一拨又一拨地晕倒甚至轮换,但金德明依然在洞里精神十足地工作着。

没有蟒蛇毒虫,但有猫头鹰的嘶叫陪伴他度过每一个夜晚,有蝙蝠扇动翅膀的声音点缀着他的快门声。

洞内就是一个天然大暗房,当天拍出来的照片,金德明当天就冲洗出来,如果觉得不理想,再重新补拍。就这样,被打鸡洞的神奇迷住了的金德明,一共在洞里拍了3000多张照片。

当时,探得洞地表周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典型的罗圈盆、天生桥、天窗谷、伏流及峡谷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在金德明的努力下,打鸡洞走向大众视野,并被国际知名地貌学家威谦姆先生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把织金洞推向世界

在洞里虽然精神抖擞,但每次出洞,他都感觉整个人虚脱得被掏空了一搬。“因为累到了极致,在洞里完全靠的是爱好,靠的是精神支柱”。金德明说,经历了探洞之后,他甚至觉得精神支柱可以压倒一切了。

1984年初,将织金洞的照片整理好后,连同我省其他溶洞的照片,金德明在贵阳弘福寺举办了一个摄影展。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反响。

将照片重新装裱好后,金德明决定“闯”北京,以自己是贵州科学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去找刊登科教知识较多的《光明日报》。

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的刘爱之接待了金德明。在刘爱之的办公室,金德明说自己在贵州的各种溶洞里呆了5年,持续了4000多个小时,拍了几千张照片,想在北京办个摄影展,不知道是否可行。

金德明拿出一摞照片,在翻看了不到20张后,刘爱之喊了声停便走出了办公室。不一会,他带来了几个人,金德明估计是报社的部室主任。大伙一起看照片,结果每看一张,都引来众人“啧啧”的惊叹声。

接着,摄影展的事就拍板下来了,由《光明日报》牵头主办。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还专门挥毫题词,建议“广为宣传”。

不久,在贵州省委的关注下,“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空前热闹,市民们排队观展,中外记者蜂拥而至,甚至连各驻华大使管的官员都前往参观。

“那时,48家国内媒体在头版大幅报道”金德明说,那段时间,贵州的溶洞在首都很风光,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媒体要做深度采访的话,都是跟他同吃同住,逮到他有空的时候采访一会。

打鸡洞,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出名了。1985年左右,在当时贵州省委书记的陪同下,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启立前往打鸡洞考察,织金县当地官员请胡启立给该洞取个名字。

胡启立爽快地说,你们是织金县,那就叫织金洞吧。至此,织金洞这一名字就响亮地叫了出来。

 
 
[ 艺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艺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