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群炎的画
文:曾海律
初读张群炎的国画,便被他那清逸、悠然、大气、清秀的气息所震撼,他营造的自然神韵与禅意浑然天成的意境。悄无声息地把观众带进一种美妙的诗境和宁静的悟境。作为山水画家,张群炎在认真学习、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着力把握当代山水精神的审美需求并与传统山水笔墨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厚重的笔墨格调与精神架构,在关照人文精神、生活环境与空间感受的同时,形成了系统而又稳定的绘画表现语言和风格,使自己的作品在真实的山水神韵和一种开放性的精神力度的支撑下独树一帜。
张群炎画展在东莞艺展中心A馆4楼多功能展厅举行,展厅浩阔,人潮涌动,照相机、摄相机的灯光与装璜奢华的饰灯相互辉映。场面很热闹,我却很平静。我的平静是因为画展中140余幅充满了艺术灵气的画面顿时把我带入了美妙的艺术境界,这些作品以“大山大水”、“全景山水”面世,笔墨精湛,线条遒劲清隽,变幻飘逸,流荡着个体生命的灵性,呈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无论那气势磅礴的《大峡谷》,充满禅意的《空山新雨后》、《深山泉音》,还是那充满生机勃茂气象的《榕荫》,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观赏他的画仿佛整个心灵被山水的神韵和灵气所笼罩,尘世的喧嚣已经逍遁,世俗的妄念已经寂然,唯有艺术的灵光照亮我心灵,进入审美的殿堂。在与自然的神交中,我便轻而易举地实现心与物的互融互化,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中寻找到与画家心灵的同构。张群炎将他的生命气息贯注其中,以他的生命气息幻化出苍茫的山水意象。
张群炎的画,不难看出宋人的骨力,元人的风雅,范宽的全景式高远构图和雄峻,王蒙的茂密湿润感,黄公望的干笔皴擦,石溪的粗头乱服,石涛的涛“笔不笔,墨不墨,画布画,自有我在”的禅意,以及岭南画派的流风遗韵。他既师古人更师造化,通过“万里行”式的写生,创造了大量佳作,体现了坚实的笔墨功力,准确传神地表现风景的真实感、光感、立体感、空间感,呈现出一种兼融并蓄的开放式的画风。我认为,张群炎的山水画,凝结的是艺术家对精神和物质世界的不同表达,在他的山水画中,人的灵魂内省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这意味着作为艺术家的灵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意味着艺术表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走向了哲学的精神,即一种深入深沉生命意识的思考过程,艺术在这里表现为一种需要沉思的对象,艺术家把所有的自身精神行为的过程都转化在毛笔、墨色以及线条的痕迹中。也许正是在这样一种内在精神的导引下,张群炎的艺术超越了那种只注重外在表现而缺少精神内涵的山水画。对张群炎而言,他的艺术的第一要义已不是外在世界而是他的内心世界。你看他画的那些山水,充满大自然的冥想和领悟,狂放的笔迹造就成强烈的视觉张力,山水迂回曲折,树木盘根错节,山石耸立云端,而这些外化的山水意象,无不与画家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内心相对应,在自然中放逐自我,在艺术中宣泄灵性。
张群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多年来以临摹古碑帖和中国山水画经典名作为主要学习途径,通过反复临摹学习,掌握了水墨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为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但受过系统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融会了古今国画大师的精髓,具有很高的书画造诣,更可贵的是他有很高的诗词修养,他的画比如《春晓》、《幽岩石径斜》、《空山新雨后》、《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云雾松间出 清溪石上流》等,其实脱胎于唐诗。读张群炎的画,会不知不觉被一种诗情画意的氤氲气息浸润着,并具有磁铁一般的吸引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高度赞誉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随脚出入于诗和画之间的大诗人、大画家,他深受禅宗思想之影响,王维作为艺术家是借助艺术的表象世界,成就他心中的“禅意”,从某种意义而言,他的山水画在表达一种文人哲学感悟和生命形态。我国古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宗炳说过:“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宗炳所说的“澄怀观道”,从本质而言,其实指的是艺术家把山水当作母题来创作的时候,将心灵归属自然山水而又超越于自然山水的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和自由境界。这种泛宗教形态及其衍生审美意识所表征的深层生命体验,既是心灵对自然山水的融入,也是心灵对自然山水的疏离,回到心灵世界,便成就了艺术家的精神镜像。尽管张群炎的画与这种“澄怀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尚有一定距离,但在读张群炎的画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正如著名画家、岭南画院院长黄泽森所说:“相较于表现现代化的风物,张群炎更倾向于在画面上创造一个纯粹的自然世界,一个跟古代有关的人与自然相融恰的诗化世界。”这是切中繁綮的。按我的理解,从表现手法来来划分,中国画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派,即写意、写实和写心,张群炎的画,模糊了三者之间界限,以诗般的意境来传情达意,他的作品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无疑是作为传统画家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也是画家自觉的生命意识和精神品格的外化。意境不仅是山水画中抒情和造境的审美表现,更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而呈现于世,有其特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张群炎的画气韵生动而内核宁静,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学养、旷达的生命情怀和富于灵性的憬悟。
张群炎前后期的画风格明显有别。他教过书,从过政,现为退休干部、专职画师,退休前曾职至中共东莞市委副书记、东莞市人大副主任。从基层到政界,从官员到画家,张群炎在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了完美的蝶变,支撑他的艺术人格的是书画几十年如一日的痴迷和执著追求。张群炎最喜欢以苍劲青松和高山流水作为创作题材,也许正因为如此,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曾为他题词“高山流水”。张群炎前期的画,笔法工整细腻,画风古典雅致,体现了比较扎实的功底。张群炎坦言,他学画有三个老师,一个是古代的经典的书画名家名作,这个老师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临摹他们的经典作品,感悟他们的创作技巧和精神。第二个老师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最渊博的老师,是一座学不完用不尽的知识宝库。第三个老师就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家、画家。张群炎遍临宋、元、明、清部分名家的画作,退休后他毅然走出书斋,两进三峡、三上黄山,其它诸如峨眉山、长白山、丹霞山、莽山等名山大川无不留下了他以大自然为师的足迹。张群炎远没满足于此,他孜孜以求,曾拜著名国画大师、一代宗师晏济元老先生的为师,还得到岭南画派老一辈著名画家梁世雄、陈金章、陈章绩、刘济荣等悉心指导。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和精进磨砺,以致他近年的画日臻成熟,实现了全新的跨越。在张群炎笔下,无论是画雪域高原、热带雨林,还是表现黄山、潇湘、太行、三峡、东莞,画中不仅饱含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又饱函厚重、苍凉、雄奇、变幻的人生感悟,呈现出一种开阔的精神视野。
评论家贾德江指出:“读张群炎的山水,我以为最显著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对传统的热爱使他没有背离传统而另起炉灶,而是在回归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内涵和气质的基础上,重视笔墨意象的营造,强调视觉表现的深度与广度。不因讲究笔墨而忽视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不因深入刻画对象而丢失笔墨的笔力、笔形、笔性与墨气、墨层、墨韵。在作画过程中,他加强了主观意识,表现出一种‘澄怀味象’、‘道法自然’的思考,让人们去追寻与想象。”综观张群炎的画,如果说他早期的画还执著于对山水之美外在的描摹,尤其刻意于山水云烟的表现的话,那么他后期的画则师法自然、融会诸家,很少斧凿的痕迹,平添了自然、稳重和大气。这是一种多元化功力的积淀,既有对中华传承文化的传承和扬弃,又有对现代外来文化的融会贯通,而张群炎正是在兼收并蓄、情融自然中彰显了自己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