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逝于公元232年12月27日(魏明帝太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距今已整整1779年。鱼山位于东阿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高仅82米。它东接泰山余脉,西连千里平原,南临滔滔黄河,北傍平畴沃野。一生落寞的曹植,就睡在鱼山西麓的简陋墓穴中。
历史上的曹植墓是荒凉的。尽管曹植有诸侯王的头衔,但他长期生活在曹丕父子的倾轧之下,王位形同虚设;他死后又远离家族墓地,独自长眠鱼山。他的墓在过去不被重视,似乎理所当然。
据隋开皇十三年(593)的碑文记载,隋代时曹植墓就已经坍塌。他的十一世孙曹永洛发现后,奏请北齐孝昭皇帝恩准,才对墓进行了维修。
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记载,在元代,大名鼎鼎的曹植曾被误认为小神城隍爷供奉。后来虽得到纠正,但却把他的祠堂设在东阿县城中,他的墓反被冷落。再以后,县城迁址,连他的祠堂也被废掉……
明代隆庆年间,东阿县令田乐才在曹植墓前建了三间祠堂。然而这祠堂异常简陋,难避风雨。
曹植在东阿只住了两年时间。尽管这段时间他身心俱疲,生存维艰,但他还是爱上了风景秀丽的鱼山,希望死后葬在这里。魏太和六年(232)十一月二十八日,郁郁不得志的曹植病逝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其子遵照他的遗愿和“薄葬”的祖训,第二年便将他迁葬到东阿鱼山,圆了他的一个满含辛酸的梦……
曹植墓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解放初期,总算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1951年春,原平原(1952年底撤销)省委书记吴德在视察黄河时路过鱼山,发现一男孩正拿着一把刻有“曹子建”铭文的佩剑玩耍,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花20万元(旧币,相当于今20元)把佩剑买了下来。这把佩剑的出现,让人们更加相信,鱼山脚下的古墓中埋葬的就是曹植。为了探个究竟,当时的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和东阿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对曹植墓进行清理发掘。
古墓发掘前,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破开曹子建(墓),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有些人凭想象认为,曹植墓中装满了金银珠宝。然而挖开墓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墓中的随葬品较珍贵的只有曹植王冠上的金雕(俗称帽花)1枚、坠珠3颗、玛瑙2颗、玉带挂钩1副、金质佩剑锁链一挂,其余全是普通的陶器,包括陶井、陶鸡、陶鸭、陶狗、陶鹅和陶制灶具等,共132件。另外还发现了曹植的28块遗骨。这些陪葬品如此简陋,跟王侯身份极不相称。
曹植墓中出土的文物,全部由平原省文管会的人员带走。随后,又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1952年曾在故宫(微博)午门展出过。1984年,这批文物中的大部分又归还给了东阿县,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曹植遗骨却不知去向。
那么,曹植的遗骨哪里去了呢?这个问题当初并未引起重视。直到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被炒得火热又真伪难辨时,有学者提出用曹植的骨殖进行DNA鉴定,这才使寻找曹植遗骨一事重新提上议程。
对此,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先生对媒体作了如下解释:1951年曹植墓发掘时,确实发掘出了28块遗骨,当时送到了河南新乡(平原省会)。上世纪50年代曹植墓出土文物在故宫展出时,已无曹植遗骨。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曾多次向河南新乡博物馆等部门和当时参与发掘的老人们打听,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曹植遗骨的下落……
就这样,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曹植遗骨,被某些人像丢垃圾一样随意丢弃了,至今杳无音讯。这使我们对曹氏家族的了解,失去了一组重要密码;也使曹植的人生悲剧,从生前一直延续到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