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本文起,我们不定期推出“未完成时”系列,一起去探访艺术家新作的制作过程及更多花絮:或许是即将成型的作品,或许是尚在构思阶段的基础工作,这将给我们一个机会更立体地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
西格丽德·霍姆伍德(Sigrid Holmwood)在北京“观心亭”的工作室内
具有瑞典与英国血统各半的艺术家西格丽德·霍姆伍德(Sigrid Holmwood)自称为“农民-画家”(peasant-painter),她的创作怀旧气质浓郁,不仅大都采用天然材料与传统手法,其理念也基于一种与自然相契的精神,贯穿于创作过程与作品本身。
应维他命艺术空间之遥从伦敦来到中国时,她带上了一些自己手工制作的纸张与纸浆。其中白色的纸取材自英国一个名为“都铎小组”的社团手工制衣时的边角布料(“都铎小组”致力于都铎王朝晚期[1560-1603]这一英国古典黄金时期的历史研究与情景还原,社团成员强调在事无巨细的实践体验中进行研究);而蓝色的纸张原料则来自瑞典一家以有机棉与天然染料制作牛仔裤的产家,将他们因质量问题被退回的牛仔裤变废为宝。
西格丽德将欧洲传统中的造纸,带回纸张更为古老的发源地——中国,并且深入云南玉龙山区的纳西族地区,在一座名为乌木的小村庄里与当地的东巴人切磋造纸工艺。当世界上大多数年轻艺术家们都在现代文明中寻找新媒材时,西格丽德这位年轻的画家却仿佛活在好几个世纪前,探索着从古老的工艺中获得创作材料上的推进。
我们一走进位于北京苹果社区顶层的“观心亭”,便见西格丽德一身16世纪北欧风格的粗布农场装束,与楼层的现代气派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却怡然自得地向我们说起自己在中国的种种农作、手工劳动经历。
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南诏时期的东巴造纸工艺,吸引着西格丽德在乌木的当地村寨里住了两周。完全的乡间劳作对她而言并不陌生,言语沟通的困难却也逐渐转变成为其他沟通方式的开发,天然材料与古法造纸成为西格丽德与当地村民之间超越言语的共同语言。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中,本就有在手工制成的纸张上撰写经文、制作志本的传统;西格丽德则利用这些纸、以绘画、白描的形式记录下她在乌木逗留期间的风土人情、为当地人作肖像画。她自身所带的斯卡蒂纳维亚气质融入到中国少数民族古老神秘的文化传统中,仅仅是在这种创作的行迹(而非作品)中,便油然而生出某种令人欢欣的浪漫气息。无论东、西,传统之美如此相通。
若说东西方的造纸法仍是大同小异,材料的择取便有各种美妙的差异,而对新原料的发掘,也是西格丽德此番中国行的一大目标。她对于蓝色的敏感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瑞典牛仔裤布料的蓝、还是中国传统染料靛蓝(也称蓼蓝,可制板蓝根)的蓝,她自己衣物、纳西族村民衣物上的蓝,以及它们之间的种种细微区别,都成为她灵感中的重要元素。她在考察与实验中还发现,很多自己熟悉的染料作物实际上还是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原料,除了可入药的靛蓝,还有可作黄色染料的黄檗、紫色染料的紫草等等。如其所言,这种创作实践的意义来自于“不同材料、以及与它们互动的艺术”。
9月中旬,西格丽德将她在云南山里学到的造纸法带回了北京,在观心亭的工作坊中与大家分享;而观心亭团队在京郊“小毛驴市民农场”种植的靛蓝也派上了用场,新鲜采下的叶子被用以提取出染料、将手工制成的纸张染成特殊的蓝色。
完成了在中国为期几周的考察实践后,西格丽德满载而归。在伦敦,她将以之作为新创作项目的基础,或许我们可在明年她与中国艺术家段建宇的合展中看到用美丽的古法造纸创作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