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2008年的那一场“新上海人歌手大赛”使宋亮亮脱颖而出,并被经纪公司相中。“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靠唱歌也能养活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在田埂上学唱歌的宋亮亮说。
宋亮亮是正在融入城市的中国农民工群体的“二亿分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特别是明确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如宋亮亮一般正在城市工作的农村户籍人口,还有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以及生活在广袤农村的农民等,都在文化政策的聚焦之下。一个关乎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在中国基本形成。
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说,维护“草根”文化权利的方法和途径正逐步改变,从过去的“唱唱跳跳”,向鼓励深度参与转变,政府也不再是包办一切,而是同时依靠社会、市场的调节。
统计显示,中国在“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十一五”期间又新建和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67万个,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也逐步降低门槛,实现免费开放。杭州市图书馆还率先公开表态“不拒乞丐入内”。
中国拥有9亿多的手机用户、4.85亿网民,全国性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已延伸至“十二五”期间。
当然,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体现于政府主导的文化知识供给,“草根”日趋多元的文化需求,也通过社会和市场的多元途径得到满足。
北京前门外小江胡同是著名的“刘老根大舞台”,每晚8时这里的“绿色二人转”演出准时开场。尽管票价相对昂贵,但“刘老根”的15分钟广场预热表演却是免费的。当“二人转”的锣鼓声响起,每天总能把附近胡同里的游人、住户聚拢来。人们带着好奇在此围观。
如果走进遍布天津的茶馆、茶楼,就能看到一条热闹的“相声风景线”。天津名流茶馆总经理于承艳说,时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需要放松和逗乐。茶馆相声的花费相对低些,百姓承担得起。
“大众文化,从某个角度看,很注重自娱自乐。”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崔凯分析,“二人转”、茶馆相声讲究快乐互动,观众不仅仅是“看客”,还乐于自我表达,亲身参与到文化演艺活动中去。
2011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被视为一个信号,来自“草根”的“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深圳农民工街舞团首次跻身一年一度全国性的高规格演出。
在此之前,上海从欧美引进版权的《中国达人秀》节目,已使众多怀揣绝技和梦想的普通中国人通过电视和互联网一夜成名。这个电视节目中,街头卖鸭脖的夫妇能表演口技、演唱动人的歌曲;卖菜大妈有一天在容纳数万人的体育场内与“英国达人”苏珊大妈飙歌,毫不示弱。
“其实我也想去《中国达人秀》试试。”今年10月第二次报名参加“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的宋亮亮说:“音乐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自信,每场演出总有人为你喝彩,这是多么有尊严的一件事。”
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朱雪芹说,其实在户籍、社保、工资等物质追求之外,农民工还有很多精神的、情感的诉求。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张颐武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决策层正进一步意识到,“草根”文化为普通人造梦的功能,不仅是对民众多元文化诉求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社会内部的认同感和幸福指数。
即将于15日起举行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聚焦文化发展的话题。朱雪芹期望,中国社会对于“草根”文化权利的关注能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