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市场上,鉴定是个关键环节,负有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健康发展之责。但这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恰恰成了一个“乱源”——
一件“金缕玉衣”,由滑头商人谢根荣找人用零散的破碎玉片串成,10年前却被5个“泰斗级文物鉴定专家”断为出土真品,估价24亿。凭借这份鉴定证明,谢根荣从银行骗贷7亿。9月6日此事被媒体揭发后,权威们承认,当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走了一圈;还辩称“大家没当是鉴定,只当成一次联谊活动”。
在文物市场上,鉴定是关键环节,负有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健康发展之责。但这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恰成“乱源”。所谓的“鉴定专家”只认钱、不辨假,结果许多赝品拿到“鉴定证书”,麻雀便不愁做不成凤凰。
“鉴定证书”随意买卖
在一个古玩城,记者假装对一件开价3000元的青花瓷有兴趣,问真假,店主不置可否,只把记者拉到一边悄悄嘀咕:“加2000元,我们可以开张保真的鉴定证书。”
今年7月,有媒体揭露:在杭州市定安路上的“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杭州科学检测实验室”,你交800元,哪怕从地摊上花几百元买来的劣质仿品,也统统能被“鉴定”成古董。这“鉴定证书”上的品名、年代、评语等,你想写得多详细就能多详细,有的证书还能把估价一并写上,甚至你说多少就是多少——这取决于你舍得为这张纸片花多少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文物市场上,“鉴定证书”随意买卖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所谓证书,都是给外行看的,买“古董”送领导的那类人尤其看重。发证书的多是私人机构,尽管常常会挂上一块瞧着蛮有官方气味或学术色彩的牌牌。“这种鉴定属于私人行为,这些证书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自然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只代表鉴定者的个人意见。就算鉴定有误,哪怕是故意乱讲,他们也大可以一句‘水平不够’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其实,即使是真正的权威机构和专家,鉴定中也会出现不同意见,这正是鉴定本身的特点和难点,被有些人当成了可钻的空子。”
“鉴定师”批量速成
每逢有拍卖会、收藏活动、艺术品展览,门口各种“鉴定培训班”的传单就如雪花飞。一个号称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文物艺术品鉴定师培训班,开价7800元,7天“速成”。这7天这么安排:各花1天半学书画欣赏与鉴定、瓷器欣赏与鉴定,各花1天学中国玉器欣赏与鉴定、古玩杂项赏析,第6天到首都博物馆遛一圈叫做“实习”,第7天“考试”。这个培训班“颁发双证”,一个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岗位培训资格证书,一个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培训部与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共同签发的文物艺术品鉴定培训结业证书,“两种证书均加盖钢印和公章,可登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查询”。
记者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常年招生,9月8日、9月22日都曾开班。28800元,24天,便可获得印有清华大学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招生简章上注明:“另外学员自愿申请、费用另计,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考核合格可获得‘艺术品鉴定师’、‘艺术品评估师’、‘艺术品拍卖师’、‘艺术品经纪人’等从业资格证书”。它同时开列了授课老师名单,委实华丽,有故宫博物院专家杨静荣、叶佩兰,收藏家马未都、随年生等20位,都是圈内名人。而报名联系人“金老师”,只留了一个手机号码。
“培养一名文物鉴定师,至少需要10年。十来天速成‘鉴定师’的培训班,纯属胡闹。”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胡志祥说,鉴定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史家。比如书画鉴定师,必须了解书画总体发展史、某个流派的发展史、流派中某一书画家个人的发展史,包括他某件作品在其艺术生涯中属于何等水平,他的作品风格、技巧等是否发生过变化、何时发生的变化,等等。更要紧的是,文物鉴定非得拥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即便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也只能说在某些领域是专家,因为这几类文物他经手得多,经验丰富;但在他少有经验和没有经验的领域,就不是专家。”
道德比眼力更重要
胡志祥给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的建议是:不要迷信专家,也不要抛弃专家。请专家鉴定,要了解他的专业背景、鉴定经历,更要看重专家的人格品质。他强调:“知识、经验与道德是两回事,知识、经验若失去道德的约束,就可能成为干坏事的资本。”所谓道德,是责任心和使命感,文物里留存着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对民族、对文化、对文明有热爱之情、敬畏之心,才能确立文物鉴定的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