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南骑楼多种西式骑楼并存
从沿江西路一路西走,就可转入人民南路,而让很多人难忘的,不是人民南路两边的骑楼,而是眼前的高架桥。但事实上,这里的骑楼保留得相当完整,在建筑专家眼里,更是广州最好的骑楼街。
这里的骑楼高大挺拔,档次也相当高,有世界各地不同年代的风格。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风格,有五六十年代的苏式风格,还有七八十年代的水刷石和马赛克立面建筑风格,可说是“活”的建筑博物馆。在这些骑楼身上,可以找到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哥特式建筑等多种元素特征,新亚酒店有也许是广州骑楼中最大的柱子,足足要三人合围才能抱起。
中山六路将军东骑楼新式的骑楼
上世纪30年代,中山路曾是广州最具规模的骑楼街,但随着地铁和扩路工程的实施,中山路上两侧过半的骑楼已被拆除,现在保留得比较完整的骑楼群集中在中山六路和中山四路。
现在中山六路到将军东一段,马路一侧的骑楼保留相当完整,且独具特色,但另一侧则是一溜光秃秃、没有骑楼的临街铺。近期,越秀区政府有了一个新举措———“假骑楼”,中山六路将军东是首段试验地。规划中,这条长廊为钢架水泥结构,配以红砖花岗石贴面,顶部使用夹钢化玻璃(俗称透光瓦)。可以看出,“假骑楼”是具体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处理方式,而并非是要割断城市的历史感或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房·事
因为有足够长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波澜壮阔,也就注定了骑楼终将与一些著名事件、一些名人有着关系。
人民南路骑楼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人民路的很多骑楼都有不凡的来历,被专家誉为目前全国最宽最大的骑楼。这座骑楼出自著名建筑师杨锡宗之手,黄花岗烈士陵园、人民公园等广州有名的建筑最初都是他设计的。当年杨锡宗还与吕彦直竞争中山纪念堂的设计,最后屈居第二。杨锡宗1918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深受当时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这幢骑楼也自然融入了西方建筑的思想。
恩宁路八和会馆骑楼海内外粤剧艺人的“母会”
广东八和会馆位于恩宁路上。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1937年,八和会馆被日本侵略军炸毁。抗战胜利后,薛觉先组织美国三藩市(旧金山)、新加坡等地艺人捐了1万多美元回来,在恩宁路买了一间房子当作会址。这就是今天仍能看到的广东八和会馆。现在,八和会馆的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这里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
文德南路文德楼邓颖超与周恩来的结婚新房
文德南路的文德楼是座四层楼高的“∩”形大洋楼,是一战后的华侨私宅,如今是七十二家房客租住的大杂院。1925年,21岁的邓颖超南下广州,与27岁的周恩来结婚。他们的新房就在文德南路的文德楼,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携手人生路由此开始。
图·解
建筑专家介绍,早期工匠在建造骑楼时,只是对西方建筑手法直接照搬,但渐渐地,工匠开始添加一些传统的元素: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玻璃及木格组成的满洲窗;在窗棂下,挂上鸟雀啾鸣的漆木鸟笼……由此,独特的骑楼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改变广州的城市风貌。
●凹阳台
这是临街骑楼常见的凹进去的小阳台,当时市政府规定临街阳台面积不能超过1平方米,所以就出现这种小巧玲珑的西式阳台。
●满洲窗
广州骑楼建筑中最具有中式建筑特色的是满洲窗,这种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被设计师们运用到骑楼上了。它由五颜六色的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非常有艺术韵味。
假阳台
由于骑楼兴建之时对临街的阳台面积有极严的要求,就出现了这样的———假阳台设计。连续的假阳台,实际是连续窗,极大地增加了立面的活泼感。
●女儿墙
一座完整的骑楼除了标志性的山花装饰,另一个元素就是女儿墙了。山花两边的矮墙就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简单,强调实用性。
●山花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有山花这一设计。一般来说,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形和半圆形。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如今装饰一新的上下九一带骑楼,便是仿照当年的山花设计,有的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的加入了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评估报告
◎发言人: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
骑楼修复的困难在于如何“古今结合”
广州名片:对现在的广州来说,骑楼是老建筑了,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它的修复,目前,骑楼的修复有没有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冯江:过去的骑楼,并不是一种非常奢华的建筑,虽然有很多骑楼做得很考究,那主要是出于商业目的,大部分骑楼是用于居住目的。它的问题不在于本身过去有多么珍贵或者多么昂贵,今天我们就必须要按那个方式修回去,它的问题刚好相反,它过去相对比较便宜,经过这么多年,它的本身会坏掉,再有就是有的构造做得不那么考究,长期的日晒雨淋对建筑本身的表面构造上也会形成一些危害,技术上我不认为特别困难,我觉得它的难度主要是我们后加进去的东西如何跟原来的东西很好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大量的电线、电话线,还有空调,是附着原来骑楼的墙面的,会影响骑楼的风貌,这是一个方面。
“修旧如旧”等于没修
广州名片:在修复中,民众以及专家常围绕着“修旧”这个观点来讨论,大家似乎都很强调要让骑楼恢复原样。您怎么看这个“旧”?
冯江:什么是“旧”,如果修旧如旧,就等于没有修,我知道这句话的本意是修后看起来跟以前比较接近,或者像是某一个自然过程的正常结果,而不是一个突变。但是这里面并不是说不修,譬如说它的安全有问题,或者它的构造有问题,这个是需要做内部改善的,而且还包括基础设施。比如说我们知道有很多的骑楼可能没有厕所,或者它的一些基础设施不那么完备,这些是应该去做的。
我个人认为旧是修不回去的,所以我们自己的态度是先了解旧,然后决定对策,既不做新,也不故意做旧。而且我认为还要区别对待,本身是文物建筑的,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相关的条款来做。但是大部分骑楼的确是正常使用着,我说的正常使用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正常使用,举个例子,一栋骑楼过去可能只是一户人家,业主只有一个,可是今天你打开一个小侧门,你从楼梯爬上去,里面可能住着十几、二十户人家。所以它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真实状况,在整个社会的情形已经改变的情况下,去过度地追求形式上与过去一样,并不合理。但是如果它是文物,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或者社会价值,那么我们应该用文物的态度去对待它。
改造也要尊重建筑的本身
广州名片:对骑楼的改造,大家还有一个心结,就是———既要保护得好,又希望不要太商业了,比如很多人就不希望恩宁路、龙津西路变成上下九。民众的这个期待您觉得是否符合老建筑的生存与发展?
冯江:如果商业繁荣那我觉得这是城市的幸运,因为广州就是一个商业城市。上下九过去主要是金铺集中的地方,然后慢慢是银铺,现在就剩下打铜的铺子了,金铺、银铺变成了卖衣服或者是麦当劳等等这些东西。我觉得商业本身没有错,我们一开始也是为了商业才建骑楼的。
我自己个人的看法就是如果本身原来就是适合居住的,那么我们可能在把它变成商业的时候要慎重。如果原来就是商业的,那民众的这种期待就是不现实不理智的。历史上骑楼从来就不是一个摆设,它是一个招来引去的东西,我们应该尊重过去的这一段,我们既尊重它过去形式的存在,也要尊重它内在的存在。我们不能为了把建筑做成一个供人观赏的东西,就变成一个放在笼子里的鸟。
广州最先给了“骑楼”这种建筑一个名字
广州名片:其实,骑楼这种建筑形式并不是广州独有的,海南、广西、厦门等很多城市都能看到,但为什么广州骑楼能够成为广州的城市文化符号呢?
冯江:我个人也认为广州的骑楼并不是最好的,可为什么更多的人觉得骑楼跟广州有更紧密的联系。我想是因为广州最先给了骑楼这种建筑类型一个名字,1912年就颁布了一个叫《广东省会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实施细则》。在这个章程里面第一次提出一个名词叫有脚骑楼,鼓励在一部分地方新建有角骑楼。到了1920年,这个重新修订章程的时候,就正式使用了“骑楼”这个名称,所以我就觉得一方面是名字的原因,广州人更认可骑楼。
另外我认为也跟广州自二三十年代以来、商业的快速发展有很的大关系,很少有像广州这么多,这么连续,这么有商业氛围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广州人对骑楼情有独钟。
数字
191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颁布《广东省会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在这个章程里面第一次提出一个名词叫———有脚骑楼。规定有: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
1918年,市政公所成立,政府对骑楼的材料、形式、施工、构造等细节,进一步作了规定,全城建造骑楼进入稳步实施阶段,骑楼开始在城里雨后春笋般涌现。
1920年,在重新修订《广东省会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实施细则》时,正式使用了“骑楼”这个名称。
1936年,新的市政建筑法规颁布以后,出于防火的考虑,就不再新建木结构的骑楼。
上个世纪30年代,广州老城内15平方公里内,分布着59条骑楼街,总长达40多公里。它们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
风生水起
骑楼体现了“齐心”之态
岭南风水专家:李东明
李东明认为,骑楼这种建筑符合广东雨多、日晒的气候,方便了行人,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商机。从风水上来讲,骑楼一般起在商业旺地,且大多在一条线上,很整齐,体现出来的态势就是———很齐心,符合中国人和气生财的传统。从这一点讲,骑楼一般旺财,但不会旺丁。骑楼下面是铺,很多上面住人,要注意床是不能放在架空的那个位置的,那样会不安稳。他指出,事实上,在实际的使用中,人们也早已注意到这一点,架空的那个位置一般用来做厅,而非睡房。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黄河方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方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