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物泰斗捐“越王剑”遭拒收,留下绝笔泣血丹青;更有黑发人为捐国宝成白发人,民间藏家一砸千金为正名……随着中国文物专家的眼镜不断被琳琅满目的现代工艺品砸碎,一个阉割了权威、失去了价值本源的文物市场,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许多有悖常理、荒诞不经的事件隔三差五地上演。
文物泰斗的尴尬:献宝被拒
2006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地处北京北三环的大钟寺文物市场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拄着拐杖的白发老汉在一名年轻男子的陪同下,步履缓慢地浏览着一排排五花八门的地摊。
老汉走到一个卖青铜器的摊位前止住步子,用手杖指了指地摊上的一把青铜剑。摊主小心翼翼地拾起地上那把制作精美的青铜剑,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老汉。老汉接过青铜剑拿在手里掂一掂,再仔细打量了几分钟——剑长约50多厘米,呈暗褐色,剑身满刻菱形暗花纹,可见少许绿锈,其上8个错金铭文清晰可辨:“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文字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鸟篆体,一般人很难辨识,当年第一把越王剑出土时,为驰名中外的大学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之职的郭沫若先生破译。
老汉虽然内心激动,但仍然语气平静地问道:“你这把剑从哪来的?”
摊主回答:“乡下收来的。”
老汉又问了一句价格,便胸有成竹的以1800元钱买下了这把青铜剑。
回到家中,老汉又对这把剑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剑的底部一面镶有青金石,另一面镶着绿松石,剑柄上还刻着12个同心圆。他拿出几张报纸叠成数层,然后亮出剑锋轻轻一划,一迭纸齐刷刷地被切开,露出整齐的切口。老汉得意地对家人说:“没错,越王剑!比当年湖北出土的那一把还好!”他让儿子马上返回大钟寺,又以每把1500元的价格将那个摊位上另外5把青铜剑悉数买回。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铸剑名师欧冶子铸造了5把青铜宝剑,分别命名为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
1965年,曾于湖北荆州望山一号战国楚墓首次出土了一把: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柄以丝绳缠绕,剑格之两面花纹嵌蓝色琉璃,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刃薄而锋利,做工精细,造型华美。上面刻有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鐱(剑)”八字,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为当年这把越王勾践剑鉴定的有郭沫若等12位国内知名专家,时年43岁的史树青是其中最年轻的专家。
两天后,北京的一家小报首发了一条在文物界算得上是“爆炸性”的新闻:中国文物鉴定界泰斗级人物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买到了一把“越王剑”。
记者闻讯后也电话采访了史树青老人,他告诉记者:“这把越王剑的文字使用了错金工艺,1965年在湖北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那把越王剑的文字没有错金,从这个角度讲这把越王剑的价值比前一把更大!”史老还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古代铸剑时,在剑身上开槽刻字后,再用黄金做成的细丝镶嵌在所刻字的凹槽里,这种工艺方法就叫错金。”
时年84岁的史树青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文物鉴定界的顶尖级权威大师之一。有媒体甚至这样描述史老先生:“史树青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被称为我国权威四大鉴定专家。一件文物,到了他手中,过目即知真伪,他被称为鉴定国宝的‘国宝’!”
三天后,史树青先生在家中举行了一次小型鉴赏会,并当众宣布要将此剑捐献给国家博物馆。随后,老人因病住进了医院。让人没想到的是:史老出院后,国家博物馆将他捐献的“越王剑”退还给了他,没有提供任何书面鉴定结论,唯一的说法是:“这东西靠不住!”
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陈中行看了这把剑的照片后表示:“这把剑是伪劣之作。”陈中行认为,这把剑明显是造假的,估计市场上现在至少有500把以上。
对这件事,史老的夫人夏女士更有一肚子委屈,她对记者说:“史老想把这把剑无偿捐献给国家,没有牟利的想法,所以犯不着去造假……”
史树青老人的“关门”藏品——越王剑,至今仍然只能收藏在史老的家里。史树青老人一生豁达大度,但对这件事十分伤感,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排解自己的郁闷:“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字错金。得自冷摊欲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
——从大钟寺冷摊以廉价购得越王勾践错金剑,世所罕有,或有人以为是仿品,诗以答之。”
2007年11月7日凌晨,史老因心脏病突发,永久地闭上了他那双被人称作“国宝”的慧眼,与世长辞。
记者注意到:老人家去世后,曾有几位文博界同行对之“盖棺论定”,所言只是止于史老“在文献、目录学上的造诣”,而对众所周知的他在鉴定学上的建树却只字不提。一个文物泰斗的捐献之路这么艰难,平常人就更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