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的艺术圈竟然也有“地沟油”!
恒源祥香山美术馆馆长陈明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尖锐地指出,在艺术市场如此红火的当下,艺术圈中也出现了可怕的“地沟油”现象,而且日益蔓延。
不少人用虚假名片、虚假价格、虚假故事,将自己伪装成“大师”、“国宝”级人物,沽名钓誉,欺骗藏家,误导视听,严重干扰了艺术市场的秩序,成为恶俗艺术的标签。
招数一:包装名片头衔 陈明告诉记者,如今很多藏家对艺术界的情况并不了解,买画往往先看头衔。
那些有着“地沟油”性质的艺术家深谙此道,其最重要的包装,莫过于那张递来的名片,“他们往往拥有炫目的头衔,什么院长、会长、主席之类。但其所谓的画院、协会,大多来路可疑。”有一次,他遇见一位自称在美术词典中排名高于某艺术大师的某院长。一打听,原来所谓的美术词典和院长头衔,都是用钱买来的。他还曾收到过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名片,上面介绍道:“徐悲鸿弟子之近邻,自幼得其指教”。
据悉,有机构为了迎合“地沟油”艺术家跑江湖的需要,还专门提供漂亮头衔、奖项以及著录等。 上海美协副主席朱国荣也指出,如今不少艺术家的名片越来越华丽,上面印满了各种头衔,以他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名片上头衔越多的人,其艺术水准往往都不太靠谱。
招数二:哄抬作品价格 除了在头衔上作假,趁机抬高自己的身价之外,那些“地沟油”艺术家还动足脑筋,制造虚假价格。
在近期一次的笔会上,陈明就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闹剧:一位号称独创了“冰雪画”的绘画大师登场,其入室女弟子贴身站立。在画家挥毫作画之际,女弟子向边上的观众宣传,大师的作品要多少万元一尺,供不应求。然后此女弟子还披露,该“大师”的作品人民大会堂都有收藏,拍卖更是高到十几万元一尺。这些“地沟油”艺术家擅长制造一些天价拍卖数字,反正这些记录也无法一一考证。有些则干脆“表演”到位,在拍卖会上,安排自己人在拍卖现场举牌,制造一个虚假记录,并用此高得离谱的记录来飙升自己作品的价值。
招数三:遍晒名家合影 上海美协副主席朱国荣说,翻开如今的画册,有些作品中作家与名人的合影竟然占了半本之多。
他告诉记者,那些所谓的“地沟油”艺术家,特别喜欢通过在画册上加入许多自己和著名画家、评论家的合影,来证明自己在艺术圈的某种身份与地位。他们用“傍名人”的手法,来增加自己的光环效应。 朱国荣指出,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名人在开幕式应某观众之邀合了一个影,有些干脆是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了合影,但这些照片却被利用了:“常常是被拍的两个人根本不认识,但这些照片却被某些‘艺术家'利用,作为他与某某著名艺术家之间友情的凭证。”大量这样的照片,十分具有欺骗性。
招数四:制造噱头故事 用收藏故事来提升自己的身价,也是“地沟油”艺术家包装自己的一种手段。
几年前,国内媒体曝出某国画家作品《八骏图》被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消息,但没隔多久,卢浮宫博物馆作了澄清,该馆从未收藏过这位画家的作品。该馆表示,该画家将其作品《八骏图》作为私人礼品赠送给卢浮宫博物馆馆长亨利·卢瓦雷特,卢瓦雷特接受了这一友好赠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画已被卢浮宫收藏,只是一个私人行为。明明是自己把作品送上门,却吹嘘成是博物馆收藏,并以此炒作和自我炫耀,这样的手法在艺术圈并不新鲜。同样,在收藏界,也常常是藏品越糟糕,故事越精彩。“地沟油”收藏家个个都有着精彩的故事,而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滑头商人请出所谓的“鉴定家”,将自制的“金缕玉衣”,“鉴定”成了估价24亿元的“出土真品”。
[专家拆招] 如何识别假大师
陈明认为,艺术圈的“地沟油”沽名牟利,其带来的最大恶果是误导公众把这些品位低下、技艺拙劣的“行货”,当作真正的艺术品;把江湖卖艺耍把式的做派当作是大师风范。
那么如何识别这些伪劣艺术家?
上海美协副主席朱国荣指出,“地沟油”艺术家之所以横行,是因为目前市场上确实有太多藏家不懂艺术,只看名头,只看天价记录,“其实徐悲鸿的同学和弟子,都不是徐悲鸿本人。关键还是看艺术作品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