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国外没有供艺术品交易的“文交所”,艺术品证券化是中国又一特色。此项独创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富人的热钱太多。太多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甚至农产品市场,它们肆意炒房、炒豆,让百姓和管理层苦不堪言,遏制热钱已成朝野共识。由此,某家文交所的创始人曾表示:文化艺术品份额化对多余资金有“泄洪”作用,可以形成“蓄水池”,以保护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用品价格长期稳定。
二是因为中国人善于变通。近来高端艺术品市场的疯狂涨势让无数人垂涎,但高端艺术品只有巨富们才玩得起,与“小富阶层”无关。因为他们的钱不是很多,且难以辨识艺术品的真伪优劣,最重要的是,艺术品流通性差、不容易快速变现。聪明人把很难的金融问题变成了极简单的算术题:将贵重艺术品等额拆分后,发行上市。再贵的艺术品被拆分后会变得极便宜,100万元拆成100万份后,每份仅1元。买若干分之一艺术品,再方便地上市交易,让全民分享艺术品快速增值的快感,何乐而不为?
然而,“天津文交所”的证券化艺术品让投资者只高兴了一小阵。
很多人已经了解到,2011年1月,天津文交所上市的国画《黄河咆哮》总定价600万元,发行600万份,每份1元。它至3月末冲至每份18.7元后,文交所为了控制暴涨暴跌屡改规则,如今已跌至每份2元。据报道,不久前有律师事务所受数位投资者委托,准备起诉天津文交所,理由是规则的频繁“变脸”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
艺术品证券化的设计者智者千虑,忽视了其核心问题——定价的合理性。
熟悉股票市场的人都清楚,在股票的发行、交易、退市环节,股价体现为票面价格、发行价格、账面价格、清算价格等。其中,“票面价格”是股份公司在票面上标明的金额,用以表明认购者投资所占的比例;“发行价格”是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时的出售价格,相比票面面额,它分为溢价发行、平价发行和折价发行;“账面价格”是用会计统计方法计算出的每股所含的资产净值;“清算价格”是公司破产或倒闭后清算时,每股代表的实际价格。
由于国内股市制度相对成熟,又有证监会把关,上述4种价格基本有章可循。比如,公司上市前有严格复杂的资产评估,首次发行的“发行价格”以票面价格为依据,“账面价格”主要取决于公司净资产、股票量等;“清算价格”主要取决于清算时的账面价格、资产出售损益等。尽管名实未必完全相符,但至少不会相谬甚远。
与之比较,“艺术品股票”的价格却要囫囵得多。
从艺术品证券化模式的设计初衷看,等额拆分艺术品的目的之一,是解决整件艺术品价格过高的问题,所以,合理拆分的前提是弄清该艺术品的真实市场价格。那么,天津文交所以总价600万元发行的《黄河咆哮》,到底市值多少呢?同一作者的作品2010年(含)之前成交价超过100万元的仅3件,最贵的一件于《黄》发行前不久在“北京保利”以350万元落槌。显然,发行价比实际市场价溢价过多。至于它的真实“账面价格”和未来“清算价格”,因为相关规则不够完善,尤其是市场评估机制欠缺,差不多是一笔糊涂账。
浑水里面好摸鱼,也容易被蛇咬。
《黄河咆哮》上市后不到2个月内,市价迅速攀升近19倍,吸引不少投资者杀入,情形与2007年上证综指升到6000点之前极为相像。这倒体现了艺市与股市的接轨。理论上,股票的市场价格是预期股息收入与市场利率之比,但实际影响股价的,包括决定长期趋势的基本因素、引起短期波动的技术因素,达数几十条之多。正是这些不确定性,让股市暴涨既给投机者送去了机会,也挖设了陷阱。而在艺术品证券化那里,因为连最基本的价格评估尚一头雾水,暴涨行情里的获利机会和被套风险,都变得无穷地大。在《黄河咆哮》最高点接手的投资者,至今财富缩水了8成,一客户投资20万元仅剩下几万元。
假如热钱都发觉艺术品证券化的“蓄水池”竟是无底洞,敢继续流进去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