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热议焦点 » 正文

“流水线作画”画的是商品还是艺术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17  浏览次数:608
大连籍收藏家郭庆祥在上海的媒体《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未点名的艺术批评文章,却在北京惹上了官司。看似一场风波闹得“三城风雨”,实则是整个书画界乃至文化艺术领域的全面震动。

郭庆祥指认的范曾作品《老子出关》流水线

郭庆祥指认的范曾作品《老子出关》流水线

 

编者按

 大连籍收藏家郭庆祥在上海的媒体《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未点名的艺术批评文章,却在北京惹上了官司。看似一场风波闹得“三城风雨”,实则是整个书画界乃至文化艺术领域的全面震动。

 郭庆祥是谁?“范郭之争”的意义何在?在“范郭之争”前,除了在相对封闭的收藏圈子里,郭庆祥有“大鳄”之称,艺术评论颇有分量外,外界没有更多的人知道郭庆祥是何许人也。而与大名鼎鼎的范曾公然“叫板”,而且扬言“决不和解”,郭庆祥一下子声名大噪,也把整个事情搞大了。值得庆幸的是,无论“范郭之争”最终结局如何,国内艺术界和喜爱艺术的人民群众都将从中受益。试问:如果不是郭庆祥的“艺术批评”和“拒不和解”,有多少人知道“流水线作画”?有多少人知道当下的艺术界浮躁之风盛行,“一切向钱看”成了某些所谓艺术家“生产”作品的唯一标准?又有多少人知道“坐四望五”的“大师”居然仅凭一篇未点名的“艺术批评”就大为光火,一纸诉状上诉到法庭?在争鸣和辩论中,一切必将大白于天下。善良真诚的人们不再轻易被所谓大师的光环蒙住双眼,不再盲目为所谓名贵书画掏出大把的真金白银。这也许才是“范郭之争”的意义所在。

 的确,纷繁的艺术领域,需要更多的智者来指明其中真伪。当下中国的艺术界,需要的不是高帽,也不是鼓吹,而是需要更多批评和争论让公众明辨何谓艺术、何谓伪艺术。为营造健康积极的艺术氛围,为弘扬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国的艺术界也呼唤更多的“郭庆祥”。这也正是本报关注“范郭之争”的初衷。

 “流水线作画”画的是商品还是艺术品?

 范曾诉郭庆祥名誉侵害案二审9月6日在北京市一中院举行,与以往的公开开庭审理不同,此次二审采取了“谈话询问”的方式。对此,我市收藏家郭庆祥不仅对法院将新闻媒体拒之门外很不理解,而且再一次申明了“决不和解”的态度。事实上,一直以来,郭庆祥就没有停止过对此案的思索与拷问。

 “不管这次官司是赢还是输,我都尊重法律的判决,但任何人都阻止不了郭庆祥对艺术批评的脚步。”郭庆祥这样向记者表示。从1992年开始迈入艺术品市场以来,郭庆祥在其中浸淫了近20年。多年的专业收藏经历让其发现,现在不少所谓的“艺术家”打着“艺术”的旗号不择手段地“赚钱”甚至“骗钱”,这让他作为一个收藏艺术品的“消费者”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心拿起艺术批评的大笔,戳破那些“伪艺术家”的“画皮”,让伪劣作品不再欺世盗名,坑骗世人。

画的是商品还是艺术品?

 当下,郭庆祥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国内整个艺术市场都被“浮躁”的氛围所笼罩。而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流水线作业”。据郭庆祥介绍,范曾在2000年左右通过媒体曾把“流水线作业”宣称为“流水线创作”,并将其渲染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明显的误导艺术、误导大众审美的做法”,郭庆祥一针见血地指出:“‘流水线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生产产品,出来的是商品甚至是货品,完全体现不出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也不具有艺术品为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幸福感。创作者把自己当成了简单劳动的复印机,大量复制、生产自己的书画产品,更是把艺术创作当成了标准化生产的‘零件装配、组合’流水线,画眼即10张画眼、画手即10张画手、画脚即10张画脚,一环环‘装配零件’而制作、成批生产。没有赋予作品思想和真情实感的艺术创作,也根本就不是艺术创造,就是彻头彻尾的‘伪艺术’。”

 但时下,除了范曾外,在艺术界进行“流水线作业”的所谓“艺术家”并不在少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郭庆祥笑称,以画家为例,与其说“流水线作业”是在作画,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画人民币”。“这是对作为国粹的中国画传统艺术的伤害,甚至是对中国文化的伤害。”郭庆祥直言不讳。

 “艺术家”是公认的还是自封的?

 “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从事音乐还是书画或者其他方面的创作,都是通过生活中体现出的真情实感及时代精神被大众所认可,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有生命力。作为艺术家,长期以来享受公众的资源,理应为社会和公众负责。而真正的艺术作品,与普通商品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在精神层面上为大众带来享受,需要艺术家的真情投入和思想表现,才能打动和感染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本质。”郭庆祥向记者说出了自己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见解。

 然而,当下不少艺术界的人士却抛开了公众评价,急吼吼地自封“艺术家”的称号。以书画界为例,有不少画家在从事了几年专题创作以后,就开始“自弹自唱”地鼓吹自己的作品来,甚至无知地自封为“王”。

 郭庆祥告诉记者,目前,书画界的“虎王”、“猫王”、“猴王”、“鸡王”、“梅王”、“牡丹王”等不一而足,但这些所谓的“王”,大多数都是自封的,就是想在某一个领域称“霸王”。还有个别书画家,自称“鬼才”、“神笔”,郭庆祥提醒人们,“艺术家也是人,既做不了鬼又称不上神,书画爱好者们不要像迷信中医里的‘神医’那样来迷信这种称谓。而这样的书画家都是通过自封的称号来愚弄和欺骗大众。人们应当以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来明辨艺术的真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需要自己来封号的,民众的口碑就是对其最大的褒奖。”郭庆祥认为,现在有些艺术界的从业人士常常大言不惭以“大家”自居,除了暴露了满心的浮躁之外,也十分可怜可笑。

 频繁“走穴”艺术家哪来时间创作?

 说到目前艺术市场的浮躁,郭庆祥还提到摩肩接踵的艺术家“走穴”和所谓“笔会”活动。的确,在目前的艺术市场上,“走穴”之风此起彼伏,不少城市以不同的名义来举行各种艺术交流活动,通常由企业来出资赞助,邀请画家现场作画,而吸引画家目光的重要因素当然是钱。于是,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所谓艺术家,像演艺明星一样,频繁奔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参加各种商业味极浓的活动。郭庆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打着艺术家的旗号赶任务、狂赚钱”。更有甚者,完全按照商业运作的模式包装自己,有的画家还专门聘请经纪团队,利用媒体和其他公共资源炒作自己,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吹捧成艺术品。

 在郭庆祥的眼里,“艺术家”不是“艺人”,也不需要通过这样的“走穴”来提升自己的名气,艺术发现和创作才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真正的艺术家,人品和作品是征服公众最重要标准。

 坚信“越争越明”艺术批评从未停步

 从事“艺术批评”这么多年,郭庆祥在圈子里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却始终坚持最初的方向没有动摇。“说我是收藏家也好、批评家也罢,最终归结来,我都是一个艺术品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当然有权利来批评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作品和产品。”郭庆祥对记者说,多年以来,他遇到来自各方面的争论很多,但他始终坚持“凡事都是越争越明”的态度,通过各方的争论,使公众清楚地分辨艺术的真伪,了解和追捧那些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品。

 采访结束时,郭庆祥还希望通过本报告知广大关心艺术市场的各界人士,如果有任何人对他的看法有异议,可随时通过媒体或联系他本人提出意见,他本人也乐于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以共同促进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正规化运作,共同为把我国打造成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而尽心尽力。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