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玛丽莲-梦露雕像在芝加哥揭幕。
矗立于芝加哥某广场的玛丽莲-梦露巨大雕像只露出叉立的两腿,就像跳吉巴特舞的巨型人体模型的下半部分。该雕像高达26英尺,描绘的是梦露捂裙未果的动作——这个经典画面来自电影《七年之痒》。
取自电影镜头的公共雕像做得再漂亮,也有煞风景。更糟糕的是,那些已成经典的电影、照片或艺术作品的形象,就像可回收物一样,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现如今,重拾经典无非是重弹老调,不然还会是什么?
那些经典形象屡经循环使用,最后变得空洞无物,就像其他可回收利用的东西一样。梦露穿吊带裙的形象原本是意有所指吗?或许她代表了自由奔放的性感的符号。如果是这样,那与当初该画面问世时的那种尴尬环境相悖。导演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是1954年某个夜晚在莱克星顿大道和第52号街拍下那个镜头的,当时曼哈顿有千名旁观者目睹了梦露那羞于启齿的举动。她的丈夫乔-迪马吉奥也在场,一脸的愠怒。正是他的不满导致梦露结束两人的婚姻。芝加哥该广场的发言人说,这尊巨型玛丽莲雕像是“令人思考的艺术”。我相当怀疑她这样说时是否想到了其背后的种种不愉快。
负责这座巨型梦露雕像的艺术家苏厄德-约翰逊对滥用经典形象可不陌生。事实上,他是这方面的行家。他曾制作了反映二战结束时水手与护士弯腰拥吻的“胜利日之吻”雕像。
自然,家喻户晓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也遭到了滥用。它出现在海报、杯子、T恤和钥匙链的上面,对这幅画的解释更是没完没了。很久以前,马塞尔-杜尚将明信片上的蒙娜丽莎画上了山羊胡子。给蒙娜丽莎涂涂抹抹这种了无新意的做法持续了大半个世纪,最近又出现在MTV的广告当中。米开朗琪罗也经常遭到广告的滥用,其作品《创造亚当》中的上帝被换成了穿黑T恤、两拳相击的形象。
每当看到T恤上头发蓬乱的切-格瓦拉形象,我就感到自己就像爱德华-蒙克笔下的那位“尖叫者”。几十年来,阿尔贝托-柯达(Alberto Korda,古巴摄影师,切-格瓦拉照片的拍摄者)镜头下的这位“英勇的游击队员”,成了邋遢大学生显示自己社会主义热情的装饰物。这种被用滥的东西,他们不厌烦吗?为什么不印上斯大林的照片,至少他的胡须更好看。切-格瓦拉的形象已成为陈腐的革命标志,同样,蓬头垢面的爱因斯坦形象也成为天才的普世视觉象征。类似的陈货是不是可以扔到垃圾堆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