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与他们的情人们
西班牙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的画作《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在英国首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这幅以毕加索的情人玛丽—泰蕾兹·沃尔特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曾以1.065亿美元的价格创下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纪录。其实,近年来在拍卖中创出天价的毕加索作品,描绘的大都是他的情人们。而不仅是达利、毕加索之流,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维瓦尔第、亨德尔、贝多芬、舒柏特、威柏、肖邦、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都终身未娶,还有不少人只有短暂婚史,或者婚姻名存实亡。但这并不妨碍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群体。由于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能力上的特殊性,他们的爱情生活显得与众不同,许多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也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写进小说、搬上银幕。
当今世界上拍价最贵的作品依然是情色艺术
2010年5月,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出1.065亿美元的天价,不仅刷新了去年2月由贾科梅蒂(Giacometti)的雕塑《行走的人》创下的1.043亿美元的世界纪录,也成为全球最贵的艺术品。
毕加索的一幅于1932年三月某一天仅用一天的时间创作出的画作《裸体、绿叶和半身像》(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在佳士得(Christie's)拍卖中心以1亿650万美元被卖出,打破了绘画拍卖的世界纪录。这幅比5* 4英尺稍微大一些的画描绘了毕加索的情妇玛丽-特蕾斯·沃特,她的形象同时出现在前景仰卧的女性裸体和后面那个半身像上,在背景的篮幕布上,人们还能发现毕加索自己的侧面。
玛丽.泰雷丝.沃特在毕加索的生活和作品中,这个长着一头金色卷发的女人很长时间都只是个不可捉摸的影子。她与毕加索是1925年初在圣—拉扎尔火车站相遇的。当时她只有15岁,毕加索比她大28岁。她后来回忆说“我抗拒过六个月,但你不能抗拒毕加索,你们理解我——女人是不能抗拒毕加索的。”至1932年春天,毕加索不再掩盖他的灵感来源,以玛丽.泰雷丝.沃特为原形创作了许多大幅肖像,画面上那些气势恢宏的曲线给人以强烈震撼。
艺术家的风流多情
天才达利的完美爱情与同性激情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这样定义自己:“我跟疯子的区别在于我没有疯。”
在20世纪,达利绝对是一个神采奕奕的名字,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无理性的,疯狂的,时髦的艺术。当然这个名字还代表奇怪的胡须,瞠目结舌的造型,夸张无比的动作和渲染张扬的口才。达利无疑是一个疯狂的天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狂热的达利,一辈子却保持了只爱一个女人的神话,也许,对于他来说,创造出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可能,才是他一辈子最得意的成就。
1929年,25岁的达利遇到了自己为之一辈子疯狂的女人加拉。当时的达利,在家乡的海滩上为自己不断冒出来的疯狂念头大笑,这时候,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诗人保罗·艾吕雅携妻子加拉走向了达利。
这一次的见面,命运之神将加拉带到了达利身边。这个长得异常聪明的俄罗斯女人给了达利无比的震撼,他感觉到她宛如布拉曼特的小礼拜堂一样优美动人,达利悄悄地注视着她,她一直都没发觉,但是她身着游泳衣那裸露的背,让达利再一次地肯定了,这个女人便是他命中注定的妻子,她简直是为了完成他的梦想而造就的,当然,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加拉是保罗·艾吕雅的妻子。
当晚,达利与加拉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对话,谈话的结果是,加拉决定留下来,保罗独自黯然地寓去。
达利和加拉私奔到利加特港的一个小渔村,租了一间不到4平方米的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虽然这世外桃源的生活令人陶醉,但它是“世上不毛之地的一块。早晨是充满朝气的阳光,傍晚却是令人心酸的悲哀之感”。也许是因为其特别,达利的一生作品中反复出现利加特港的风景。
加拉的爱治好了他的歇斯底里,成为达利的创作源泉。聪明的加拉不仅丰富了达利的艺术,还把让达利搞得一团槽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起来,教他如何穿衣服,如何在楼梯上行走时不致每走一步都摔倒,如何识别敌人,如何在吃饭时不往地上扔骨头。加拉知道他软弱无力,把他像牡蛎肉藏进硬壳之中,精心保护。
加拉成天同颜料商、古董商、艺术品修复艺人打交道,买画笔、胶水、画布等一切玩意儿,保证达利每天的需要,直到达利将粗陋的画图和烂纸贴满画布,真正着手严肃的绘画为止。加拉劝告达利与所有的艺术流派保持同等距离,保持自己的创作力量,她还像个经纪人一样奔跑于巴黎的各个画廊,为达利讨回画债。一心想发大财的达利经济上并不富裕,他们的生活入不敷出,但在加拉的安排下并不感到缺钱花。而当达利把一个流淌的钟非常难看地挂在树枝上,他问她三年后会否还有人记得这幅《难以消除的记忆》,加拉斩钉截铁地回答“凡是看到它的人,都会永远记住它!”
加拉的眼睛有135种颜色,加拉是灵感源泉,加拉是女神,加拉是他绝望、发狂、激动和忧郁发作的惟一见证人——无论是达利的自传还是日记里,他都在如数家珍地记录自己的“天才”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赞颂着这个“我们时代独特的神奇女子”。
1982年,加拉离开人世,达利的创作也失去了灵感,健康也是每况愈下,如同丧失了羽翼的达利将自己关在一座城堡里,再也没有创作出一幅满意的作品,七年后,他死于心脏病和呼吸并发症。
席勒同时向两姐妹求婚
作为歌德的挚友,席勒虽不像歌德那样滥情,却因为同时爱上冷莎露两姐妹而出名。而他做的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在一封信中向姐妹俩求婚:“我的佳琳和露卿能彻底满足我的所有欲求。”
之后,虽然席勒只娶了妹妹冷莎露,姐姐冷佳琳却在多次恋爱结婚后,最终回到席勒身边,以一个已婚贵妇的身份,与席勒夫妇生活在一起。而席勒当初所构筑的“三人世界”也没有落空。他去世时,冷家姐妹双双守在床前。
虽没能披上婚纱伴随席勒走上红毯,冷佳琳却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她对席勒的忠诚。席勒过世后五年,冷佳琳出版了第一部席勒传记。为保持这位才子的完美形象,她在书中闭口不言席勒的风流韵事,为此不惜篡改三人的通信。也正是冷家姐妹,为席勒和歌德牵线搭桥,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精神同盟”。
贝多芬与神秘的“不朽情侣”
贝多芬虽然终生未娶,但并不缺少恋人,这些恋人主要是他的一些出身贵族名门的女学生,因崇拜而相爱。其中有名有姓有权威史料记载的至少有三位,这三位中的前两位是亲姐妹俩,第三个是前两个的表妹,而这第三个甚至发展到与贝多芬订了婚的程度。最终,当然是由于门不当、户不对,加上贝多芬的耳疾日益严重、性情渐趋乖戾而告吹。想想贝多芬出生于贫寒之家,身材矮胖,相貌不佳,脾气暴躁,而且年龄偏大,身体也不好,以此内外条件,竟能博得如此众多贵族小姐的爱慕,原因无他,皆因其杰出的音乐才能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艺术史上的一个著名的“谜”,就是贝多芬的一封收信人不明的亲笔情书,只知是写给一位“不朽的情侣”的,但这位不朽的情侣到底是谁,难倒了无数史家,众说纷纭。这也成了许多电影编导们最喜爱的题材。至少有两部著名的电影表现贝多芬与“不朽的情侣”的故事,一部黑白片,一部彩色片,黑白片比较写实和白描,而彩色片是模块化的叙事结构,线索就是贝多芬死后他的秘书申德勒根据这封情书来寻找那位神秘的“不朽的情侣”,在排除了四位贵族妇女之后,答案竟然是贝多芬的弟媳妇,而贝多芬晚年与这位弟媳打官司争夺抚养权的那个小侄子,竟然是他和弟媳妇的私生子!
肖邦与乔治·桑母女
乔治·桑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18岁时嫁给了贵族青年卡西米尔·杜德望成为男爵夫人。她因不能忍受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诗意,坚决与丈夫分居,弃家出走,与情人到巴黎开辟新的生活。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终日周旋于众多的追随者之间。这个文采出众、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自己庄园里接待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史上名垂青史的人物:诗人缪塞、音乐家肖邦和李斯特、作家福楼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马和巴尔扎克、画家德拉克洛瓦……还有拿破仑的小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亲王。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成为她庞大的情人队伍中的一员。而时间最久、最在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则是与肖邦的长达十年的同居生活。
乔治·桑比肖邦大6岁,乔治·桑活了73岁而肖邦只活了39岁。他俩1837年在李斯特的家里一见钟情,直至1847年分手。有一种说法,在肖邦的晚年(实际上只是三十几岁的时候),肖邦同时与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保持着两性关系,并且这成为导致他们分手的深层原因,波兰有一部反映肖邦和乔治·桑爱情经历的电影就持这种观点。
舒曼、克拉拉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恋曲
舒曼与女钢琴家克拉拉的爱情故事是音乐史上的千古佳话。克拉拉是舒曼的钢琴老家维克的独生女,情窦初开时就爱上了才华出众的舒曼。但这段姻缘遭到维克先生的坚决反对。其中的原因,除去舒曼当时是个穷小子以外,按照电影《春天交响曲》的观点,维克因为妻子早逝,对女儿的感情已超出正常的父女之情,才是深层原因。经过艰苦的斗争,舒曼与克拉拉终成眷属。婚后,克拉拉一连气给舒曼生了8个孩子,即使是这样频繁的生育,也没有阻挡克拉拉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名的钢琴家,她用自己的影响大力推广舒曼的作品。正在这时,舒曼的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写信向舒曼推荐了一位年仅19岁的青年,就是勃拉姆斯。按电影《爱情之歌》的描写,一开始勃拉姆斯被误认为是新雇佣来的男仆,进屋就替舒曼抱孩子。舒曼看了约阿希姆的推荐信以后,让勃拉姆斯在钢琴上弹个他自己曲子,正在隔壁给孩子洗澡的克拉拉听到琴声,被音乐中流露出的天才所震惊,立即带着两手肥皂泡跑到这间屋子来观看。随后才有音乐史上著名的评论《新的道路》,舒曼在这篇文章里准确预测勃拉姆斯必定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舒曼因患精神病,于46岁时逝世。当时克拉拉37岁,勃拉姆斯只有23岁。不久,勃拉姆斯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这位师母。但是克拉拉出于多种原因,没有接受勃拉姆斯的爱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舒曼在克拉拉的心中占据全部的空间,已经装不下别的爱情。勃拉姆斯只好将爱情的力量转化成艺术创作的力量。克拉拉活到76岁,她逝世一年之后,终生未娶的勃拉姆斯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专抢恩人老婆的瓦格纳
瓦格纳是出色的音乐天才、戏剧天才,也是一个魔鬼,毛病极多,在个人生活和道德情操方面,遭人诟病的地方极多,但这都丝毫影响不了他在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瓦格纳最大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欠账不还,二是专抢别人的老婆,而且,是好友甚至恩人的老婆。
瓦格纳二十一岁时结过婚,妻子是歌剧演员明娜。但两个人的婚姻很不美满,加上那时候瓦格纳生活颠沛流离,后来这段婚姻就破裂了。瓦格纳在瑞士进行政治避难的时候,结识了出版商维森冬克一家,维森冬克先生非常热情,替瓦格纳出版了当时他已写成了几部歌剧的剧本和总谱,可以说对他是有大恩的人。但更吸引瓦格纳却是年轻漂亮的维森冬克夫人,这真是一位气质高雅、卓尔不群的大家闺秀啊!而且,她多才多艺,对艺术的鉴赏力极高。瓦格纳百般追求,最终维森冬克夫人没有上瓦格纳的“贼船”。瓦格纳的这场失败的追求,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副产品——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灵感就来自这里。
若干年后,瓦格纳结识了李斯特的女儿、也是自己的挚友和崇拜者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的妻子柯西玛。柯西玛虽然长得不算太漂亮,但是有这样的老爸和丈夫,她自己的艺术修养还用说么?最重要的是,她和瓦格纳在艺术理想上惊人的一致,两个人可以说是相见恨晚。柯西玛的丈夫汉斯·冯·彪罗真是个大好人,他指挥过瓦格纳多部歌剧的首演,按说也是瓦格纳的大恩人,他对瓦格纳的崇拜有些过分,不但献出了自己的学识和精力,甚至连老婆也献出去了。瓦格纳和柯西玛结婚以后,共同建立了歌剧的圣地——拜罗伊特节庆剧院,他们的晚年在剧院后边的汪弗里德别墅度过。瓦格纳逝世后,柯西玛成了拜罗伊特节庆剧院的最高掌权者,并且确立了传统——男性掌门人逝世后,由女性掌权。柯西玛的继承人是她和瓦格纳的独生子齐格弗里德,再之后是儿媳温妮弗莱德(此人与希特勒有莫逆之交),再之后是两个孙子维兰德和沃尔夫岗,现在是曾孙女克里斯蒂娜。
柴可夫斯基的“柏拉图”
柴可夫斯基是个同性恋者,年轻时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史,妻子是自己的学生,也是一位演员。 梅克夫人是一位贵族富孀,她是柴可夫斯基真正的知音,她长年资助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和创作,但两人从未见过面,只是保持通信联系。他们的书信集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第一手材料,这个故事几乎尽人皆知。唯一让人疑惑的,是她和与柴可夫斯基之间的感情到底算不算是一种爱情?笔者通过认真研读他们的通信,可以确信无疑这就是爱情,只是特殊的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柴可夫斯基不应算是纯粹的同性恋者,而应是双性恋。
艺术家为什么风流?
艺术家为什么风流指数高?常识讲,艺术家感情丰富,作品感染力强容易把人的心吸引过去。事实上这只是原因之一。
艺术家能称家的,都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成就。作品是艺术家只所以成家的唯一证明。作品恰恰是精神产物,对人极其具备鼓动性和感染性的,甚至是感召性。
文如其人。我们看到作品几乎就能看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作品能在一部分人中产生共鸣,就被共鸣者赏识。
艺术家精神世界是孤独的,孤独变成思考,艺术家就对人生看透了,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艺术家是真正的大俗大雅的载体。
智慧的灵光,敏锐的思考,独到的见解,都是人所羡慕和景仰的。
女人一般都佩服艺术家的才能,看到作品,一旦产生共鸣,那情感就不仅是崇拜了。女人也对艺术家能写出那么多的作品感到惊奇,对艺术家的生活也感觉神秘。女人对神秘的东西总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她要探个究竟。
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能在某女子心理产生共鸣,感觉骄傲和自豪。同时,艺术家也对崇拜自己的人有格外的情感。能产生共鸣就有心灵沟通的渠道,沟通久了,相互就有了了解。
艺术家的确也是感情最充沛的人,容易被感动。人的情感中,感动就有驱使的心理。女人想,一个优秀的人,怎么会那么凄楚?于是,同情加上理解,很多女子不仅被才华打动,更为艺术家的真诚所征服。
男人爱才,女人爱财。在艺术家那里是说不通的,女人也爱有才华的。所以,导致艺术家的所谓风流。艺术家的风流有时候是粗犷的,有时候是细腻的。艺术家有刚有柔,让女人比较喜欢。艺术家更喜欢美女的原因是,女人天生就是美的化身。真正珍惜美,爱护美,发现美,表达美非艺术家莫属。
所以,艺术家风流,有女人缘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