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热议焦点 » 正文

“流水线作画”势必“流水落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9  浏览次数:594
范郭案的一个关键词是“流水线作画”。这一事实是郭庆祥在范曾画室亲眼所见,又有范曾门生网上的照片为证。可一审判决书偏偏罔顾这一事实。然而,事实如此,回避也是徒劳,只能给人“心虚”之感。尽管对“流水线作画”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总归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这不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艺术家所为。

 

范郭案的一个关键词是“流水线作画”。这一事实是郭庆祥在范曾画室亲眼所见,又有范曾门生网上的照片为证。可一审判决书偏偏罔顾这一事实。然而,事实如此,回避也是徒劳,只能给人“心虚”之感。尽管对“流水线作画”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总归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这不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艺术家所为。

 既为“流水线作画”,那就谈不上尊重和敬畏艺术,谈不上真情实感。像范曾那样将几十幅画纸一字排开于壁,机械化、程式化地作画,速速“产出”,与工厂车间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有何异?唯有如复印般的制作,哪有潜心创作?唯有重复自我,哪有自我创作、自我展拓?充其量是技艺娴熟的匠人,哪里配得上“艺术家”的称谓?更不要侈谈什么“坐四望五”的“大师”了!故,郭评价的“才能平平”倒也恰如其分,若“才能高高”就耻于“流水线作画”了。

 既为“流水线作画”,那就谈不上精益求精,谈不上艺术新样式。像范曾那样连续画某一部位、层层“装配”,批量生产,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绘画方式难道不是“流水线”作画吗?在我看来,只有些许技巧可言,哪有什么艺术特色?只有麻木作画,哪有什么精心创作?只有“标准件”生产,哪有什么艺术精品?吴冠中先生一语中的:“感情决定技巧,新感情催生艺术新样式,笔墨毕竟属于技巧,程式化的笔墨准则等于零。”而能登大雅之堂的应是艺,技、艺之间,时乖千里。

 既为“流水线作画”,那就谈不上真善美,谈不上审美价值。像范曾这样作画耗时少、奏效快,如郭庆祥所说“分明是在画人民币”,唯有急功近利,哪有“十年磨一剑”的艺术追求?唯有投机取巧,哪有追求审美性的文化创造?唯有陈陈相因、千人一面的乏味之作,哪有高品位的艺术境界?画家如只注重画作的交换价值而忽视审美价值,只迎合市场需求而忽视艺术创新和绘画水平的提升,那么纵使他的画卖得再火,也不值得炫耀,反倒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和空虚!

 不错,范曾的画市场走势蛮给力,拍卖会也属走俏之势。但问题在于,当下市场上风光的价格,并不表明其作品就一定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吴冠中先生说得好,“艺术是感情事业,而非解剖刀剔分骨肉的机械行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寓于真情实感”。那么,“流水线作画”含有几分真情实感呢?不是在愚弄公众,误导公众的审美,又是什么?

 细想,范曾搞“流水线作画”并非偶然,而是势所必然。艺术评论家刘佳铭先生披露范曾一贯的座右铭就是“内靠官僚,外靠奸商”,热衷于“拉关系”、“攀地位”、“做明星”,来炒作自己的他,哪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艺术创作呢?如今恶劣不堪的“伪艺术品”竟充斥于市,表明画坛乃至整个艺术界的浮躁虚妄和追名逐利之风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不禁让人想起早年间如复印般专门仿造宫廷画家作品的“北京后门造”,这类作坊呆板的绘画,自然只能蒙骗缺乏经验的买主了。

 其实,艺术界不乏清醒、明智之士,也忧心于当下存在的种种浮躁现象,也鄙视“流水线作画”的“伪艺术”和炒作、包装的现象。“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艺术品最终价值是体现在艺术价值上”,有抱负、有追求、有职业操守、有文化担当的艺术家绝不会游戏艺术生涯,把艺术降格到“流水线作画”的地步。这也关乎到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流水作画”生产出来的“伪艺术品”侵害了包括艺术品收藏者、投资者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利益,这不啻是一种欺骗行径。

 确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范曾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利之所诱,或许这就是范曾能够拥有那么大的话语权,能够轻易就让批评者付出代价的原因。不过,我想,当越来越多的公众一旦了解了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真相,那罩在其头上的种种“光环”也就会大为褪色,谁还认可他的画作虚高的市场价格呢?如此延续下去,如“复印机”一样自我复制的“流水作画”,恐怕终有一日只能在市场的地摊上“普及”了。而随着范曾的“社会评价降低了”,那他和背后的利益集团的“受损”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范曾状告郭庆祥实在有些失策,既扩大了公众对“流水线作画”的知情度,难逃“精制滥造”之嫌,又将自己“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霸道嘴脸示人。这也正是范郭案舆论大都站在郭一边的原因之一吧。

 范曾告郭庆祥,起因于后者《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这篇文艺批评,但不论官司之输赢,归根结底,“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真正不负丹青、不负人民大众的艺术家,其作品总会像金子一样闪光,以其恒久的艺术价值泽被后人。而从“流水线”上下来的画,虽然经包装、炒作,可能还风光一时,但终归会行之不远。史有明鉴,似“流水线作画”般的作品,迟早得呈“流水落花春去也”之势。这也是不依某些自诩为“大师”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的。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