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价800美元至1200美元的民国时期“蓝釉描金印花粉彩开光壶”最终成交价高达1800万美元
中国买家在国际上频频出手
天价艺术品却被行家定为赝品
在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生产下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资金将艺术品价格推上了高峰。其中,来自中国的买家成为夺目的力量。然而在热闹的国际市场上,却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景象:一方面,中国买家的频频出手让不少流落到海外的文物精品重回国内;另一方面,一些叫出天价的艺术品,却被许多行家认为是赝品,或者是远远脱离了其实际价值的作品,说是落入了“爱国主义的陷阱”。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活跃在海外艺术品市场中的中国买家和中国文物的这种古怪关系?
一千美元估价拍出近两千万
外国买家惊呼“中国人疯了”
纽约苏富比3月22日推出“戴润斋清宫瓷器工艺品珍藏”专拍,拍卖320组共约600多件宋元明清及民国时代瓷器及其他古董,一件民国时期的“蓝釉描金印花粉彩开光壶”,原本估价800美元至1200美元,经过拉锯战式的热烈竞投,以160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1800万美元,创造民国瓷器全球最高拍卖纪录;另一件编号119的民国粉彩瓶,估价6000美元至8000美元,也拍出131.45万美元的高价。据现场观拍的人士称,当天场内约90%都是亚洲面孔,其中又以中国内地人士为多,气氛也是异常热烈。有外国买家惊呼:“中国人疯了”。
那么这两件作品是否真的值那么多钱?恐怕未必。这从拍卖行开出的不过6000~8000美元的估价中便可以看出。1800万身价的那件瓷瓶,甚至连苏富比都对其出处不甚清楚,仅仅谨慎地标明“类属民国”,而且中文名称也多少有些含糊——“描金印花粉彩开光壶”。此件瓷器的状态报告说,瓶身与底足断开又粘合上,瓶口及耳朵鎏金部分有些磨损。品相并不精良。
如果将目光投到更早些的2009年11月,乾隆玉玺“八徵耄念之宝”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拍出。但随后便有中国文物专家出面称,这件作品不过是仿品。
对于中国买家在欧美市场上的突出表现,有国外媒体称:“藏品的品质,或者品质的缺乏,被完全忽略。为皇帝特制的艺术品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现在,始终酷爱宫廷物品的中国人视之为国家特征的崇高标志。”而马未都也有如是的评价:“全体买家都以捡漏的心态奔赴战场,捡漏于是成了堵漏,堵漏于是成了壮举,因此震惊世界。”
有藏家向记者表示,经由拍卖行拍出的艺术品,即使其真假存在疑问,多数情况下仍可以被认为是市场认可了的,因此具有继续流通下去的资格。而上一次拍卖的价格,也会变成下一次拍卖的参照和起点。这里面存在着偏离市场规律的可能,因此那些让人“看不明白”的成交价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为经济利益
也可能暗藏猫腻
对于中国买家的疯狂表现,有国外媒体称之为中国“民族主义的狂热”。但一些人士认为并非如此。追索圆明园流失铜兽首律师团首席律师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相较于大家强调的“爱国主义”,更多的买家到国外去买东西只不过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
刘洋说,这种大规模到海外去收购文物的情况,是依托于中国市场的变化的。鉴于目前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不明确,艺术品投资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在过去十多年中可以取得每年约20%左右的不错回报。中国人口基数大,富裕人士数量就大,他们进入之后,就搅热了市场。
同时,国内艺术品市场还在培育期,并不完善,赝品较多,部分专家的鉴赏能力也存在问题,因此很多买家到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到更加强调资质、看重信用的拍卖行中去收购文物,以求得相对较为安全的投资品。
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海外回流”文物存在猫腻。比如对于一些价值并不高的文物,通过先让其流出,然后再高价竞买回来,人为拉升了其价格。还有一些近年经由非法途径流出的文物,经过境外“藏家”、拍卖行等几轮过手的“漂白”,就可以以“流传有序”的面目重新回到国内,堂而皇之地进入流通市场。这与人们理解中的“爱国主义”不啻天渊之别。
“马首”拍卖幕后团队曝光
警惕国际炒家疯狂拉升
近年曾经屡次掀起波澜的“圆明园兽首”事件是“爱国式竞买”的一个极端例子。在其中的马首铜像拍出惊人的6900万元高价后,媒体和网络上掀起了挖掘其幕后操作团队的热潮,包括著名艺术品经纪人、台北寒舍艺术中心董事长王定乾等都被列入裹挟国人爱国心,炒作兽首的怀疑人对象。有激愤者还进一步认为,存在着一个沟通境外中国文物收藏者和国际炒家、掮客、“托儿”等在内的网络,用“流失文物”将中国人绑架在“爱国主义的火堆”上烧烤。
在兽首事件发酵的几年中,一组据称是中国文物学会统计的数据被广为引用:因战乱等原因,中国流失海外达国家博物馆一二级馆藏标准的文物不下百万件,其中“国宝级”的精品达数十万件,至少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手中。欧洲的中国文物收藏以英国为最,仅大英博物馆就藏有汉代玉雕驭龙、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南北朝陶猎鹰坐俑、敦煌书画等。法国枫丹白露宫内中国馆藏有众多1860年英法联军劫自圆明园的文物,且均为无价珍品。
毋庸置疑,大批有价值的中国文物多年流散海外,是中国收藏界挥之不去的遗憾。但是对于流失文物也不能一概而论。除了众多因战乱、走私、盗卖等渠道流出国境的文物,还有很多境外文物是通过几十个世纪以来正常的贸易途径,或者合法的文物流通途径出去的。有专家指出,在国际艺术品流通的大市场中,仅凭“爱国心”而分不清目标,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让国际炒家有疯狂拉价的机会。
记者也观察到,近两年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虽然也多次出现“疑似”劫掠文物,比如多枚属于乾隆的玺印,但在媒体和社会上并没有如同之前的圆明园兽首事件一般掀起激烈的反弹。人们逐渐愿意采取更为冷静的方式,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