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1 / 4

博厦张家,那历史背后的沧桑

日期:2011-06-30    点击:1862    查看原图    全部展开
 
图库说明
  刻录一座城市的记忆

    系列专题报道之三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篇之九
 

    博厦,这个让东莞人熟悉的名字,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它孕育了一个家族的繁盛,也孕育了一个文化的奇迹。这个家族就是博厦张氏,一个与岭南文化有着难解之缘的大家族。

博厦桥头忆往昔

    今日,当我们驱车经过博厦桥时,是否会想起这里的历史?或许看到博厦桥下的可园,我们会想起张敬修,会想起岭南画派的种种事迹。但是我们可曾知道可园以及可园周围的一切,乃至于博厦,都和一个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家族就是张氏家族!

    张启聪是抗清英雄张家玉的十世孙,他们整个家族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住在位于万江村头坊的文烈张公祠,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祠堂被改建成爆竹厂才纷纷离去。由于有家族的渊源,并且近年来关注东莞的历史文化,因而张启聪对东莞张氏一门的发展颇为了解。

    据张启聪介绍,东莞张氏的历史应该说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东莞张氏为唐代明贤张九龄弟弟九皋之后。北宋淳化年间,有福建福清人张岘为海丰尉卜居东莞栅口(即原莞城三中后面),遂成东莞张氏始祖。张岘之后,张家便在东莞开枝散叶。自宋代起,东莞张氏便不乏名人,如四世张允迪,蜚声太学20年;六世张元吉,淳佑六年(1246年)进士,后摄东莞尉。东莞张氏传至九世起人数逐渐增加,子孙分二十四支(如今只剩下二十二支),分布在东莞的博厦、篁村、新基、村头、水口、马坑、湛翠等地。

    自家族分流以后,张家各支可谓人才济济。如万江村头,有抗清英雄张家玉和清初进士、山东高密县县令、曾编撰《东莞县志》的张朝绅;如博厦,有一代名流张敬修、张嘉谟叔侄,辛亥革命志士张孟荣、张伯和,民国时又有国民革命军军长张达、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启正等,建国后又有作家张十方、哲学家张华夏、前东莞县副县长张如等;如篁村,清末有进士张其淦、著名教育家张伯桢,民国时有著名史学家张次溪等。可以说,张家英才辈出,不胜枚举,他们在东莞、乃至全国,对军事、文化、艺术、政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莞城博厦,是张姓族人的聚居地。近代以来,博厦张家更是精英辈出,如星罗棋布。在清代,举人张敬修修筑举世闻名的可园,在三亩三(2204平方)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树、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可园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具风格。园中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除了闻名中外的可园外,张家人其实也还修建了许多不乏上乘之作的岭南园林,张敬修的侄子张嘉谟在可园旁建的道生园便是其中佼佼者。

    张敬修之后,张家的风流依旧延续。张家族人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名的抗日将领张达,半生戎马、战功赫赫,却为人清廉、用人唯贤,在乡间传为佳话。张敬修曾孙张孟荣、张伯和昆仲,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后功成身退、未求分文,为世人称道。张敬修玄孙张如,历任东莞县人民ZF建设科科长、水利科科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科协副主席等职,在任期间大兴水利,开运河、筑堤围、修水库,为东莞彻底根除洪、涝、旱、咸、潮五患,为东莞逐步走向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功勋。张如的胞弟,著名作家张十方,近半个世纪以来笔耕不辍,著作和翻译甚丰,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启正,毕生贡献教育事业,于数学造诣极深,被誉为粤港四大名师之一,数学界称其为“四大天王”之一。张启正之子张华夏,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哲学界,研究涉及面广泛,并富有深度,其名字已被列入剑桥大学名人录。

    笔者在和张家后人张启聪探讨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和其他的家族相比,东莞的张氏家族主要有三大特点:一,张氏一门的规模较大,人数众多;二,家族的人才数量多、涵盖领域较广、对历史的影响较大;三,家族人才一直没有断层,自宋元以来英才辈出,至今如是。

  从可园园主到当代哲学家    ——英才辈出的张氏家族

    可园园主张敬修:一座可园  一门画派

    说起东莞的园林,有一人不可不提,这便是张应兰。他的子孙修建了四座园林,至今名震莞邑,这四座园林分别是次子张熙元的学圃(在今滑石街旁)、五子张敬修的可园、张熙元三子张嘉谟的道生园和五子张嘉言的欣遇园(原在下关路),这些园林的名字,在老一辈东莞人中可谓耳熟能详。

 在张家的园林中,以可园名声最著,其园主张敬修也同样驰名远近。张敬修,字鉴中,号德圃,为张应兰第五子,生于1824年,卒于1864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张敬修按清朝惯例,用钱捐了个同知。因在原籍修炮台有功,同年官于广西,在职期间,因捕获了思恩县图谋作乱的首领,被升为庆远县同知,历官梧州、平乐、百色各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罗大纲等在平乐起义,张在广西极力防卫省城,救援外郡,有功被升为知府。不久,广东天地会的凌十八等起义,他面呈督抚,力主派兵镇压。他的主张没被采纳,便以弟弟病逝为名,辞官退隐,归家构筑可园。

    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张敬修奉命在东莞招募了三百名兵勇,于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前往广西作战。因解象州之围有功,当年五月,他被授浔州知府,咸丰二年正月,又任右江兵备道。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他被提升为广西按察使。咸丰五年(1855年),陈开、李文茂起义军向广西推进,得浔州起义军接应,攻占了所过州县,围攻梧州。张敬修受命率军与之会战,相持不下。后起义军攻克浔州,并在那里建立大成国。他因此被撤职,粤督叶名琛奏留在军中效力。次年春,他进军浔江,在船上督战时右腿被炮弹击中,败退至平南,便以伤病为由,再度辞职回乡。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粤总督黄宗汉任命张敬修督军东江。咸丰九年二月,翼王石达开率部入粤,攻下嘉应州。黄宗汉督兵镇压,张敬修率军设伏,大败太平军,以战功官复原职。不久,署理江西按察使,咸丰十一年,又兼署江西布政使,后因病回东莞。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病死于可园,时年42岁。


    张敬修平日家居,喜画梅、兰,笔墨超脱;诗词清雅,诗多咏兰、咏梅,著有《可园剩草》。他投笔从戎以后,金石书画、琴棋诗赋仍样样精通。他在可园时,常邀诗人张维屏、秀才简士良、金石名家徐三庚等人在园内联吟、颂赋、传艺。岭南画派祖师居廉、居巢在可园作画十年,创无骨法、撞粉法、撞水法的花鸟画并传授高徒,其学生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创立了岭南画派,使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


    张敬修之后,张家达人辈出,当中以其侄张嘉谟为著。张嘉谟是张敬修的二哥、学圃主人张熙元的第三子,字鼎铭,别号遁叟老人、钝守、屋里山人、问花主人。他生于1830年,卒于1887年。嘉谟自幼聪明,十岁的时候以钓竿、风筝等玩物题诗,小小年纪不乏佳作,深得先生器重。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仅十六岁的张嘉谟放弃举业,随五叔张敬修“服官粤西”,张敬修捐府同知后,他随从左右,协助军事要务。咸丰六年(1856)五月,张敬修与太平军激战于浔江,打败而归,身负重伤。当时张敬修命张嘉谟弃守,但嘉谟决意死守,以身作则,激励军队士气,成功遏制敌军的进攻。嘉谟因此被朝廷赏识,曾到京参加选拔。不过,一个月后,他随叔父回家养伤,自此不复出,直至终老。


    张嘉谟喜欢古董,对钟鼎彝器、篆棣古刻的鉴赏极精。善篆刻,尤精于画,所画花卉禽鱼,深得宋、元人笔意。晚年居可园,受居廉影响极深,颇得其法,后专写墨兰,气韵生动,名重一时。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嘉谟在家病逝,时年58岁,著有《墨兰诗集》、《静娱室集》存于世。

  抗战将军张达:当军长不失穷人本色
    张达原名长淦,字豫达,1896年出生于莞城博厦一个贫穷的家庭。由于父母收入不稳定,张达年少时日子过的十分艰苦,家中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平日的饭菜也多是祖母从外面买回来的菜头鱼骨之类的廉价食品。

    年幼的张达极为好学,他对于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并于生活中处处表现出求知的欲望。由于家贫,他没能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进入私塾学习,但求知的欲望把张达带到了教室的门前,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教室中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被私塾老师寮步横坑人钟辉发现。当时,钟辉让张达帮忙煲茶和扫地,上课不收钱,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眼前这个穷孩子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出口成文,认为将来必成大器。为了不耽误张达的学业,钟辉出资把张达送到旨亭街一所较好的私塾学习,该私塾由秀才张子静执教,后由骆冕廷接任。钟辉对张达极为器重,经常供给生活所需,待张达长大成人,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在张达的成长之路上,钟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达晚年时仍十分感激他这位老师兼岳父。


更多»推荐图库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图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粤ICP备16115124号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