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讯 » 活动预告 » 正文

博物馆文物从哪里来?深入社会征集是渠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23  浏览次数:383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近日有点烦,两件馆藏品——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被质疑为仿品。在21日的情况说明会上,该馆表示:将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同一批征集文物再次进行鉴定。

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征集来的文物。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近日有点烦,两件馆藏品——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被质疑为仿品。在21日的情况说明会上,该馆表示:将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同一批征集文物再次进行鉴定。

博物馆的文物从哪里来?除了考古部门移交和社会人士捐赠外,深入社会广泛征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许多博物馆都有一支征集队伍,他们除了要有灵通的信息、不错的运气外,更要有精准的眼力和迅速的决断力。

现有约37万件藏品的陕西历史博物馆,20年来通过征集方式增加了1.2万多件藏品。本期“陌生人”,走近这群“寻宝人”。

“考古移交原是博物馆文物来源的主渠道,但此路目前不畅”

“在每一件征集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作为征集者,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当别人欣赏精美的文物时,我可以告诉他,这是我从哪里,用什么方法征集来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处处长师小群说起自己的工作满是自豪。

据他介绍,考古移交原本应是博物馆文物来源的主渠道,但由于某些原因,此路目前不畅,所以对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征集成为了主要的努力方向。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开放,在保管部下设立文物征集科,负责对社会流散文物进行征集,同时对征集来的文物进行分类、登记,制作藏品档案。2005年机构改革,博物馆专门成立了文物征集处,工作业务主要是文物的鉴定、征集及其相关的研究。

师小群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社会各界民众发现文物主动送交博物馆的情况比较普遍,馆里用于征集文物支出的经费都是奖励性的;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迅速增长和日益高涨的收藏热,各地古玩市场蓬勃兴起,群众送交文物数量急剧减少,加上博物馆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博物馆征集文物数量较少。1998年开始,博物馆加大了经费投入,征集人员主动寻找重要文物线索,所征文物不但数量多,精品比例也明显上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西周宰兽簋、战国秦青铜龙、西汉夔凤纹绣品、西汉金饼、北宋卷草纹舍利银棺、蓝田吕氏家族墓被盗金银釦青瓷器等精品文物,都是通过征集方式得来。师小群说:“我们还通过考察全国文物商店系统举办的文物交流会,了解文物市场信息,用商业方法给博物馆增加藏品,比如我们在洛阳文物交流中心征集的东罗马琉璃器、金银器等珍贵文物,填补了馆藏系列的空缺。”

“传统‘眼学’、理化检测分析,两种鉴定方法各有利弊”

“文物征集的第一步就是对眼前的文物进行鉴定,文物鉴定涉及辨伪、断代、价值评估等。”师小群说,在普通人眼中很是神秘的文物鉴定,其实“玄而不玄”。

“现在的文物鉴定一是传统的目鉴,即‘眼学’,二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理化检测分析判断。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师小群介绍道,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虽然是凭经验,但也建立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的基础上。文物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鉴定人用出土文物作为“标准器”,通过与“标准器”的时代特征相类比来得出结论。“但是这种方法缺乏科技检测数据的支撑,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容易引起争议。”

利用科技手段检测,则在理化指标上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但是科技鉴定的依据也是由已知年代器物标本建立的数据库,从道理上其实跟传统目鉴相一致。而且,对文物检测一定是无损的,无论采用何种科学方法,都只能做出成分比例,由此科技检测的结论只能证明采样微区,并不能代表整体。为了不影响文物的观赏性,采样往往是在器物的底部,很多赝品也据此在局部做手脚,“就这一点是真的,其他部分全是假的,单纯的科技手段就不可能检测出来。”师小群说,“有一次,某地传说出土了大量陶俑,送交到北京和上海的文博单位,经检测,各项数据都是对的,后来有关方面调查此事,最终证实是造假,造假者承认那些陶俑都是用古墓中的土做的。因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所以我们鉴定一件文物,通常要经过综合判断。”

“我们馆的文物征集工作条例规定,凡是价格超过1万元的文物,都必须经馆鉴定委员会鉴定并呈报馆委会审议,按照规定的程序决定是否征集,必要时还要邀请馆外的权威专家帮助鉴定。”就在师小群讲话之际,他的手机铃声响起,原来是一位朋友看上了一面铜镜,叫他帮着看看。“经常会有民众把家传或购买或是发现的出土物件拿来鉴定,我们馆的文物鉴定都是免费的,这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能之一。但是有些文化文物公司,出钱请专家进行鉴定,这类活动我是坚决不去的。”师小群还说,曾有很多人问他,现在古玩市场火爆,他有没有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个人收购一些文物?“我可以肯定地回答说:没有!一方面,国家有相关的文物法规,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禁止收藏文物,禁止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友收购文物;另一方面,历史事实证明,私人收藏一般都传不过三代,文物最应该待的地方就是博物馆。”

“工作实践性很强,关键在对这一行有没有兴趣和悟性”

师小群出生于1961年,高考两度落榜后,他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空军地勤战士。1983年,从部队复员的师小群因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进入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保管部。

40岁的杭志宏1991年入馆,先后在设备部、开发部工作,2005年征集处成立时到了这里。“我是博物馆的子弟,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对文物感兴趣。”杭志宏说,“到征集处来工作,是因为爱这个东西才来的,如果不喜欢,肯定感觉很枯燥。”

“我们的工作实践性很强,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书本上的知识十分有限。”师小群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分工不同,涉及的专业很多,有些岗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如历史考古文献美术设计等等,也有些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学历背景不同,但经过相关的业务培训,聘任到业务岗位,也都取得了文博系列初级至高级职称。“有像我这样从部队复员转业的,有开始做讲解员后来才聘任到征集处工作的。不过,我认为这些都没有关系,关键在对这一行有没有兴趣和悟性。”

27岁的王博也是征集处的工作人员,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只残损的仿“唐三彩”骆驼,破碎的残片被小心地用胶水粘合在一起。“这是王博从卖工艺品的地方捡回来的,就想练练手,学习学习文物的修复。”王博从部队复员后,于2003年进入博物馆,先在保卫处工作了一年多,2005年调至征集处。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文物鉴定、保护、修复等多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博物馆工作,肯定要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当然更好。”王博说。

 
 
[ 艺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艺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