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去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的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犹如此,人何以堪”,他的话触动了一些人,更让“富春合璧”卷入了更多的“乡愁”。一时间,许多“乡愁”化解在这幅《富春山居图》中。
《一望六百年》这本书,以《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为线索,介绍黄公望其人其作以及中国绘画史知识,以期展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增进海峡两岸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交流。本书收集有关史料、评论和图像,向人们传递了《富春山居图》的文人画特色,以及《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这里面有画者黄公望的故事,《富春山居图》的故事,还有中国山水画的故事、富春江隐逸文化的故事,饱含了述说者的责任、温情与憧憬。
《富春山居图》本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挚友无用师和尚所绘,成于1350年。画卷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疏密结合,墨色浓淡并用。后人视之黄公望代表作,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序”。360多年前,在被焚殉葬的最后一刻,这幅旷世名画被人抢出,却断为两截。60余年前,断为两截的山居图再度离别,上下两卷分藏两岸博物馆。一幅600多年传世名画,由此承载着一段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
这幅画传递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意趣。《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持续了数年。在恬淡的时光里,黄公望任由情感的起伏决定着画笔的起落,在时停时续的笔墨添加中,体会着心灵的畅游。也许他不曾想到,这个长卷的创作,竟会长达数年,几乎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点,他用画笔营造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元代社会的特殊性,使元代隐逸之士只好借文学和艺术,来抚慰苦闷和压抑的心灵,在无奈中寻求闲适。在元画的背后,深藏着元代画家对现实的不满和绝望,山水画正是他们的长歌当哭。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而言,如何进入艺术世界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本书为了给人们以进入山水画世界的门径,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书中附赠了一幅长达4.5米的合璧画卷,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一齐涌入我们眼底。作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面面俱到地告诉世人,《富春山居图》如何表现了画家的生命情调,体现了画家怎样的审美趣味,何以在中国画史上享有盛誉。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真正领略到这幅名画的价值。
书中还写到《无用师卷》的“冤假错案”。清代两幅《富春山居图》先后入宫,乾隆皇帝判真为假,断假为真,将假画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爱不释手。同时,他还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这幅假的《富春山居图》,后世称之为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以及题跋,这一切把乾隆帝骗了。事实上,真迹在清宫里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后,才得以平反。
掩卷沉思,《富春山居图》的曲折命运,不能不让人想到我们这个民族。读一幅画,实则在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展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折射出这个民族或国家的将来,我们殷切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