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由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艺术经济金融赋能——艺术+金融》主题沙龙在清华大学校内水木清美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主题沙龙就当前热门的艺术品金融话题展开讨论,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教授主讲,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飞教授致辞,水木清美艺术中心负责人李怀生担任学术主持,水木清美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王宜梁女士致欢迎辞。随后,围绕着“艺术设计与艺术产业”、“艺术品金融与国家文化战略”进行了主题嘉宾对话,《装饰》杂志社主编方晓风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卢新华教授、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吴晞,清华大学展示艺术研究所所长洪麦恩教授、中国私募联合会会长王连州、中国租赁业协会会长屈延凯、中国自贸区联盟秘书长王海平、艺术家李天元等嘉宾先后进行了精彩发言。
精神消费时代的金融服务业创新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物质得到了极大满足,已经进入了精神消费的阶段。在这样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从表外资产、美好生活与文化艺术+、精神消费时代的金融服务,说明艺术需要金融助力才能充分发挥艺术的真正价值。目前艺术品变现的流通大部分只是通过买卖,还停留在商品阶段。艺术品的表外资产,例如历史原因形成的文博资产中大量的珍贵文物、代表社会未来的当代艺术、需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资源保护的文化载体、工艺美术、文化IP都需要利用金融来帮助和盘活。
美好生活也是一种经济范畴,因为审美的需求提升了增量需求,带动了经济发展。如上海的K11、北京芳草地成功利用艺术带动了商业经济。艺术作品是满足精神需要的终极追求,应该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来满足大量的高净值人群和庞大的中产阶级对艺术资产配置的需求。
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战略,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致力于盘活存量表外艺术品资产,促进艺术品金融市场发展,培养艺术品金融复合型人才;指定中国在精神消费领域的核心资产定价权,参与全球竞争;致力于人类精神财富的保护和传承。
主讲人:范勇
经济赋能文化,文化促进经济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李飞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正从基于物质财富生产的“物质经济”发展,转向以精神和文化财富生产为主要特点的“文化经济”发展。中国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具备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经济领域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源,文化复兴也将为中华民族整体复兴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我国陆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总方针,北京市作为首都也明确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和相关部署,文化经济的专业性研究将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履行服务职能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同时,伴随全球加速从传统互联网时代迈向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文学艺术、娱乐休闲、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教育体育、广告传媒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还是更加广义的、所有以文化要素作为创新源动力的其他产业,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迎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节点上,以经济学、管理学方法进行的文化经济研究,能够为文化产业自身进化和整体经济的“文化升级”带来全新视角与思路,也将为各领域企业在“文化经济”新时代的发展提供重要工具与战略指引。
李飞 致辞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密码
水木清美艺术中心负责人李怀生
此次论坛的出发点是为了响应国家文化经济发展大战略,积极参与推动艺术资产金融化、证券化的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布局,论坛链接“艺术北京”活动的热点,探索解读诸如“美丽中国、美好生活、艺术金融、精神消费、设计艺术化、区块链、艺术IP、艺术智能合约、艺术品线上交易生态化平台建设、大众美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关注点。
人类生存的茫茫宇宙、大自然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的、艺术的密码,人类的生命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共同缔造了、演绎着人类所独有的艺术,自人类文明初始,艺术之花就灿烂绽放、花开万千。“艺术是人类生命的兴奋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密码”。人类的文明群星在闪耀,点点星光时刻在撩拨着我们去寻找人类艺术密码的情感冲动。对艺术的欣赏——既欣赏其内在的固有价值,也欣赏其作为一种人类精神表达的文化价值——几乎是每个时代所共有的。
李怀生学术主持
艺术+金融:跨界融合,共享共荣
水木清美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王宜梁
很荣幸能够邀请来自金融机构、艺术机构、以及投融资领域、艺术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品金融在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值此“清华正芳华”清华大学建校107周年校庆之际, 由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与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水木清美艺术中心承办的“艺术+金融”主题沙龙如约而至,意义非凡。秉承学院人文风范,缔造艺术金融生态,希望在座的嘉宾、朋友跨界融合,共享共荣。
艺术,提升空间的文化符号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吴晞
我们的企业除了做装饰装修工程项目,还涉及两方面业务,一是设计,二是艺术,实际上都是属于空间的升级服务。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一般的开发商宁可把更多的钱花在高档的材料,如木头、大理石等,也不愿意花在艺术品上,因为他们可能认为不值,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优秀的公共艺术难以进入大众视野。任何空间,就目前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消费的、商务的还是行政的,都一定要有文化符号,既然有需求就要有供给,我们的艺术家有能力,应该为社会创作和生产一些好的作品和产品,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个工作,把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适当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状态推向社会、推向大众。
吴晞发言
艺术市场 ,亟待权威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装饰》杂志社主编 方晓风
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经济困难,艺术家生活窘迫,依照政府公共项目指令,公共项目总造价的百分之一属于艺术设计的份额,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的效果挺好。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文化管理机制,但当时他们面临着一个很大文化难题就是到底什么是美。因此,通过美国国家的强制性举措,使得美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现在的公共艺术也基本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现在除了政府的项目很多是私人投资的,但只要是公共艺术都是要进行招投标的,艺术家的作品要进入商场、交通枢纽等都有这个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惯例——大众审美和艺术家审美之间的关系。刚刚吴老师说到的问题,开发商不舍得花钱去配好的艺术品,只是当作装饰,但现在成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是这样了。以澳门的米高梅赌场为例,空间内有大量的高档艺术品,涉及雕塑、绘画、玻璃还有影像多种艺术形式,这样实际上也是商业上的一种很好的功能,就是对于画廊来讲,赌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展厅,让艺术家的作品和公众有一个更好界面,同时也带动了赌场的高消费,结果米高梅的消费明显比周围几家酒店要高很多。因此,艺术和金融的结合从长远角度来讲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国内的艺术市场基本上处于弱势群体,弱的原因在于因为它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价值评估体系为社会所接受。
洪麦恩(左)、吴晞(中)、方晓风(右)嘉宾对话
“金融赋能艺术”是把双刃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卢新华
“艺术经济 金融赋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里面涵盖了非常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值得研究、探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过来,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经济的发展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80年代初,每周六、日在太庙大堂里举行“拍卖”,那时候就是个新鲜事物了。因为刚刚改革开放初期大家从温饱型刚转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作为精神享用的一种产品对于大家就不用谈了。再有艺术市场刚刚起步,大家对收藏根本没有任何投资的概念,所以导致满地是黄金却无人问津。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我们的艺术市场也发展起来了,开始是港澳台来购买,大陆地区市场还未形成,后来国外理念以及团队进入中国,国人开始知道艺术品是可以卖到很高价格的,但主要是画廊在操作,个人基本是没有的。直到90年代经济发展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产生了第一个艺术高潮。所以说艺术的投资有一个前提就是在经济条件非常充裕,作为精神享用的时候,你去寻找你喜欢的东西。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艺术市场被抬起来了。
艺术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产品,我觉得要慎用,“金融赋能”是把双刃剑,既有推动艺术市场、艺术创作的力量,同时也可能对艺术家、艺术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艺术家急功近利,画廊哄抬价格,甚至售卖赝品,这些都是问题。
我本人认为艺术投资的风险比较大, 兑现的问题、拍卖行的问题、各个环节都会存在难以预测的风险。艺术品的确与房产等其他不能同日而语,因为艺术无价,所以投资空间无可估量。但是我想告诫大家,如果想急功近利抱金娃娃做艺术品投资要三思而行。
卢新华发言
艺术与设计的内在关系
清华大学展示艺术研究所所长洪麦恩
艺术从某种层面要高于设计,设计是为社会公众服务,但是好的设计师在本质上,在专业上也应该是艺术家的标准,首先应该拥有绘画专业基础,拥有专业的色彩搭配,色彩构成技巧。做设计要把设计工作当成艺术来干,而不简单当做项目来干。
好的设计师应该把世界建筑设计史读通。如果不懂建筑设计史,那就做不好包括二维的、三维的空间环境。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更多的需要综合性人才,艺术与设计的组合能力,能够凸显出更多的特点与优点。
洪麦恩发言
沙龙活动现场
冷餐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