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上午,“迭代与交融”北京电影学院会场的未来影像造型艺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现场、主展区、本科生学生作品展出单元相继精彩呈现。中国大陆和台湾、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世界各地的新媒体艺术的领军人物和活跃于前沿实践的青年艺术家作品集中呈现。包括著名导演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安藤紘平,台湾实验电影艺术家吴俊辉,韩国新媒体艺术家金亨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托马斯·罗斯(Thomas Rose)。同时,也有极具前沿实验精神的的青年新媒体艺术家,这其中有电影学院的教师、学生,也有电影学院姊妹学校的师生。同时,还专设了蒙古新媒体单元,呈现了蒙古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这次展览是一次多元化的呈现,内容涵盖了实验影像、交互影像、影像装置等。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策展人刘旭光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著名导演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安藤紘平,被誉为实验电影第一人,对日本乃至世界的实验电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安藤紘平先生在这次“迭代与交融”展览中呈现的是他的实验影像的艺术创作。
吴俊辉的影像实践长期聚焦于电影胶片,影像资料档案进行影像重置(Found-Footage)。此次参展的作品《迷雾传说》是一个三屏的影像装置。用三个屏幕打破原来电影中的线性叙事,使四部不同的电影中的故事片与角色在时空中交汇、错置、对话。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三年展组委会主席王鸿海在主会场开幕式致辞
主会场开幕式嘉宾致辞金亨基教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盯》通过拉康的“凝视”概念,用影像探讨主体与镜像和对物的认知的产生。《面相》以韩国女性面部为主题制作的人物雕刻,将展示现场空间和数码假想空间之间差异进行融解。
同时,还有来自韩国的艺术家意大利、德国和非洲的实验影像和实验动画的创作,参展艺术家有Lee Sujin、Diego Zuelli、Stefano Testa、Buki Bodunrin、Emeka Ogboh、Jude Anogwih、Oyindamola Fakeye、Uche Okpa-Iroha、Wura Natasha Ogunj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托马斯·罗斯(Thomas Rose)教授的作品《ArchNight》通过测绘、绘图,用影子来表现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韩国艺术单元呈现了韩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作品呈现了高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交互中体现了韩国艺术家对于人与代码之间的思辨关系。本次展览蒙古单元呈现了Ariuntugs Tserenpi、Ochirbat Enkhtaivan、Munkhjargal Jargaisaikhan等蒙古艺术家的影像创作。
刘旭光教授向中外嘉宾介绍本科学生单元展览情况
美国、日本等外国学者对北京电影学院本科生作品赞赏有加中国的艺术家中,既有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的老师学生、也有新媒体艺术家。他们运用不同的媒介,影像、动画、行为,不断拓展新媒体艺术的语言表达。
丁昕长期运用胶片进行实验影像的创作,在数码普及的当天,他始终认为胶片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琴嘎《一刹那》影像记录了他在北京东北部的温榆河实施作品,琴嘎与一只羊羔乘坐小船在温榆河漂流。他的实验影像往往与他的行为艺术密切相关,影像记录了他的行为与观念。靳勒是石节子美术馆的馆长,亦是石节子村的村长,本次展出的影像作品《贴金》是他将艺术创作与石节子村联系起来的一次尝试。
湖北美术馆冀少峰馆长与刘旭光教授共同参观展览
部分嘉宾参观完本科生成果展后,在阳光明媚的展厅留影电影学院宫林、马跃军、刘言韬、王跖、周戭等老师的作品通过影像、交互影响、VR等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语言探索。宫林老师的作品《无去来处》通过拍摄寺庙空间中的人踪影迹、生命在时间中的无限轮回,用影像语言表现生命留在现实中的形影痕迹和微妙变化。马跃军老师《金石志晋书》实验影像,刘言韬、王跖、周戭老师的作品运用物理学的光学原理进行装置实验。同时,还展出了电影学院学生李新铎、胡津铖、孟昭然、易雨潇、张次禹等的作品。
这次展览是一次多元化的呈现,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活跃于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呈现出新媒体艺术丰富的创造力这次的展览搭建了国家化的交流平台,让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年纪的艺术家们能够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