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讯 » 活动预告 » 正文

陈国源:编著出版《砚台收藏指南》的一些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7  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作者:陈国源  浏览次数:242
我是一名中华名砚的收藏爱好者,在卅年的藏砚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至今已收藏中华名砚400余方,被一些专家学者誉为京
 我是一名中华名砚的收藏爱好者,在卅年的藏砚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至今已收藏中华名砚400余方,被一些专家学者誉为“京城收藏现代砚第一人”。我喜爱中华名砚,更注重学习,研究历代名砚著,先后在全国专业性报刊上发表50余篇学术性文章;并于2004年4月,出版了一部书名由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字的《砚林集胜》藏砚谱。受到了藏砚界的好评,还被称为“学者型的藏砚家”。

2012年10月,由印刷工业出版社(现改名为文化发展出版社)约我编著一部《砚台收藏指南》。要求知识性强,内容广泛,面向大众化的科普读物。我历时两年多,克服不少的困难,编著《砚台收藏指南》共一套四册,近八十万字,七个篇章。即:“砚史篇”、“砚艺篇”、“砚藏篇”、“砚石篇”、“砚著篇”、“砚铭篇”、“砚赏篇”。并配有千余幅精美的砚照,可以说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笔者在撰写《砚台收藏指南》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藏砚家要能收藏到中华名砚之精品、珍品砚,实属不易;然而,在继承发展砚文化中,要突破千百年来已形成的砚学理论,那更是难上加难。为此,笔者在编著《砚台收藏指南》过程中,做了多方面的尝试,至少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求得藏友们的指教。下面谈谈我在编著《砚台收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一些思考。

一、努力打造《指南》,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砚著。

一部能受到砚界朋友喜爱的书,它必然是雅俗共赏的。既要有“下里巴人”的风骨,通俗易懂;又要有“阳春白雪”之风采,典雅悦目,这样才能根深叶茂。而作者本是收藏爱好者,其心灵与大家是相通的。因此最了解藏友们之所想、之所需、之所难、之所藏的问题。

首先,《指南》要尽力弥补众多古今砚著传播砚的知识多,而介绍砚的收藏内容少的问题。

1、《指南》在“砚藏篇”中,明确提出 ,要把中华砚的收藏与研究相结合,这是一个藏砚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砚文化,是由物质(砚)与精神(砚学)两部分组成。因此,一定要把砚的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对砚的研究从实践出发,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理论化、系统化。否则一个爱砚的收藏者,他收藏的古、新砚再多,几百方,几千方;质量再好,都是精品之砚,甚至稀世宝砚。如果因此而满足止步,那么他充其量是一位中华名砚的保管员。只有认识它、了解它、研究它、感悟它、弘扬它,才称得上是一位藏砚家(关于收藏方面的内容,《指南》已有详细的论述)。

《指南》,还提出一个藏砚家需要提高素质,具有“七力”的基本功。要有火眼金睛之眼力,要有识砚开悟之智力,要有舍得投入之财力,要有破釜沉舟之魄力,要有卧薪尝胆之毅力,要有终生不渝之精力,要有百折不挠之体力。“七力”俱全,名砚可得。

2、《指南》在“砚藏篇”中,还有一些独到之见解。

研究中华砚,要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这是衡量一个藏砚家的素质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微观”与“宏观”如何结合,在《指南》里也有论述)。

弘扬砚文化,是每一个藏砚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至于如何弘扬中华砚文化,在《指南》里都有详细的论述)。

另外,关于藏砚家的“身份”,过去著作不明确。在《指南》里称:“藏砚家是砚界中最了不起的人。”这是因为收藏中华名砚,谈何容易?!要历尽千山万水,登上砚山寻根探宝;要尝遍天下之苦,收藏、保护国之物华天珍;还要深入书海,求索博大精深砚文化之奥秘;最后还要终生不渝为实现弘扬砚文化之目标,而努力奋斗。为此,作者把藏砚家划分为四种类型:收藏型的收藏家、鉴赏型的收藏家、学者型的收藏家、弘扬型的收藏家。并希望大家努力成为以上四种综合性的藏砚家。

二、《指南》,在传播砚文化的知识上,着眼于广大爱好者所最关心的问题,下功夫、做文章。

何谓最高档次之砚(古、新砚)?在《指南》里提出“六名”之砚。即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前“三名”,为上苍恩赐;后“三名”乃人艺佳作。因此,“六名”,如果落在一方砚(古砚或新砚)上,实为天工人工两臻其美,应该称为最高档次之砚了(当然再深入探讨,每一“名”里,仍可以分出不同的高、低来)。如清代的“千金猴王砚”,当代的“星湖春晓砚”。

在如何理解砚的石质、石品、雕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南》作了通俗的比喻:石质如同人的肌膚,石品如同人的五官,而雕工如同人的服饰。优良的石质,名贵的石品,精湛的雕工,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给砚石赋予艺术之生命力。

在如何欣赏中华名砚之人工、天工之美?《指南》认为砚石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也是一种心境艺术,或称之为发现美的艺术。因此,中华名砚,既有人工雕刻之精美,又有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灵秀。一个藏砚家在欣赏精湛的雕工时,又能发现并享受天赋之美,实为赏砚艺术之最高境界也!

三、《指南》,突破历代之砚著以砚论砚的传统,由砚里到砚外,从微观到宏观,去认识砚文化。

砚台,是古代文人雅士最宠爱之物,又是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一千多年来,人磨砚,砚磨人,磨出了情感,磨出了缘分,也磨出了对砚文化的认知度。翻开古今林林总总的砚著,内容都是各种“砚石”、 “砚种”、“砚质”、“砚品”、“砚雕”、“砚铭”、“砚赋”等,把一个“砚”字描写得淋漓尽致,几乎到了写尽说透,“砚文观止”的地步。然而,千百年来,古代文人都是在方寸之地的砚堂里磨来磨去,即使几代人把砚磨穿了,仍跳不出一个砚堂和砚里最本质的功能——实用价值。因而,忽视了砚外其他多种价值的作用,这正是古代砚著在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指南》从砚里到砚外,全面论述中华砚之多种价值观。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古代最普遍的书写工具。可是到了近、现代,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书写工具的变化,磨墨用砚的人越来越少,就是当代的所谓“墨客”书画家们,用墨磨砚的人也为数不多。然而,砚台非但没有被淘汰,反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不完全的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各种砚石的开采,砚台的制做,雕砚的人数,都已大大地超过了唐、宋、元、明、清以来的总数。实践说明:中华砚台除实用价值外,还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收藏、研究、投资等多种价值,其作用又能互相转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正是砚台历数千年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而《指南》又全面地论述了砚之多种价值,以供藏友们参考。

2、《指南》从微观到宏观,诠释了砚文化之历史地位、作用和价值。

砚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四字的含义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博大”,就是对砚文化从宏观上进行历史定位;“精深”,就是对砚文化在微观上,深钻精研。当《指南》从宏观上把砚文化放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价值。一是砚与笔墨纸一起记载和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史;二是它们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三是它们成就和培养了历朝历代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甚至包括帝王在内的大政治家,以及他们的传世珍品;四是笔墨纸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服务的。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意义上讲,砚与笔墨纸一起推动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使我们真正懂得:古代先人为什么要把“宝”字的桂冠戴到了笔墨纸砚的头上,世称“文房四宝”的深刻含义。

四、努力使《指南》,成为具有工具书性质的砚著。

《指南》虽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笔者在尽力介绍砚的知识和收藏经验、体会外,还想力所能及地为藏友们提供一些与砚有关的资料和常识。

在千百年的砚史上,砚雕艺人的地位是不高的。《指南》在“砚艺篇”中把历代砚雕名匠、艺人,称之为砚界中的“最可爱的人”。并要为他们争名、立传。这是因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我国封建士大夫时代,那些用砚的文人墨客,地位高,名气大,甚至流传青史,载入史册。而为他们制作得心应手之砚的制砚人,却往往被忽视,让人忿忿不平。为此,笔者怀着崇敬之心,大海觅针,终于从唐代至现代,找到了550多名历代名匠、名师和当代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砚雕家,并登记入册。希望大家记住他们,并能载入砚史之丰碑。

《指南》,在“砚石篇”中提出:“中华四大名砚之由来”;“端砚之千年疑团”;“歙砚之千古疑案”;“歙砚在砚史上的名声,后来为什么不如端砚”;“洮河砚问世年代之争议”;“澄泥砚产地之争”;“中华四大名砚,当今为什么出现危机四伏”等论述后,又列表介绍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生产的各种材质的砚144种。其中石砚125种,其他材质的砚19种,还重点介绍了73种石砚的情况,供藏友们参考。

《指南》在“砚著篇”中,论述“应如何学习、把握历代名人名著”后,为了传播砚文化知识,笔者努力寻找从宋代第一本砚著作者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到当代的林林总总的砚著、砚谱共450多本,列表注册外,又重点摘要宋代至民国的六十本名著的内容,以供藏友们学习、参考。(另外《指南》也指出,古代也缺乏正规的文博学府,各种古砚著都是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自学成才之经验、体会的总结,因此也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后人用实践来检验。)

《指南》在“砚铭篇”中,除了论述“何为砚铭”;“砚铭之由来”;“砚铭有哪些特点”;“如何鉴别古代砚铭”等外,还辑录了笔者收集到的从唐代至现代的名人名家近280条歌颂砚台的诗词、歌赋及砚铭,以供读者学习、欣赏。

“众人拾柴火焰高”。《砚台收藏指南》的出版,要特别感谢广大藏友们的支持和帮助。

陈国源 于星湖春晓砚斋

 
 
[ 艺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艺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