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孙滋溪先生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滋溪先生于2016年5月30日22点30分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孙滋溪,1929年生于山东龙口,1945年参加抗战。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会副主任。作品获国务院颁发的对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证书。他的油画和写生充满活力,情景描绘细腻深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充沛的力量。他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天安门前》被称为是中国美术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为不少观众熟知。
《天安门前》 五十年代 1964年 油画
孙滋溪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及平民化、民族化的创作理念,长期以来,稳定不变,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典型化的特征。他的创作中包括各种形象,既有突出的英雄人物,也有平凡的革命战士,更有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他通过大量的实践,一步步地不断追求创作形象的准确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回忆式体验,增强一种人性的真实力量。
《母亲》 油画 1981年
《草地夜宿》 1979年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眼中,孙滋溪先生的作品既有一目了然的绘画性,即创作的视觉特征:“但仔细品读,其文学性是他绘画作品的潜在特点。所谓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情节性。他作品中的人物的关联皆有时间和故事连贯,这也使他的作品增加了可读性”。吴为山在青少年时期读过短篇小说集《长长的流水》,“至今记得封面设计和插图,它和小说内容一起将我带入了历史岁月”。由于研读孙滋溪先生的年表,他才发现这封面设计和插图是1960年孙先生所绘。
《灯光下的妻子》 1959年
《老农》 1961年
批评家王端廷在谈到孙滋溪的作品时表示,“他的作品都是传达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尽管孙滋溪是军旅画家,但他画的不是概念式的军旅生活,“而是画出了人性,这是他的艺术之所以受人关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根本原因”。虽然主题性创作是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不过,“他在表现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候,是用庄严的场景凸显普通民众的形象,或者是普通人民的形象”。
《林海雪原》
《聂荣臻和日本小女孩》 2009年
《小八路》油画 2004年 12078cm
批评家殷双喜在谈到孙滋溪作品《小八路》时,这样描述:“挑水的小八路过门槛时,水溅了出来。这些生动的细节让人难以忘记”。殷双喜指出,当前的重大题材创作缺乏文学性,“文学性是充满了对生活的诗意和感受的,这是现在的青年画家缺失的,他们没有经历文学的修炼和阅读”。他在央美图书馆见到上世纪50年代的学生书单,“绝大部分是文学书。孙先生为《林海雪原》所画的插图,如果没有文学积累,这些插图是画不好的”。
《突围》 1996年
《五子棋》 1991年
作为中国革命的参与者,人民的艺术家,他以革命的丹心和人性的大爱,真诚感人的精品力作,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阳朔》 1961年
《天安门前-九十年代》 2006年
《天安门前-七十年代》 2003年
《同学》 1962年 7091cm 油画
《小宣传员》 1996年
《津浦线列车上的少女》 1961年
《海的女儿》 1962年
《林海雪原》 插图 1959年
《林海雪原》 插图 1959年
《当代英雄速写》 1959年
《林海雪原》 插图 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