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书画艺术家李德哲
紫气东来(中国画)李德哲
李德哲,又名“老德”,刚四十出头,号周口店醉翁,心元草堂主人,是中国诗书画艺术家。1996年,老德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人民网书画主编、人民美术杂志主编,现为人民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今年8月中旬,在李德哲的创作室,笔者见到了这位个头中等、年轻睿智的书画艺术家,在轻松和谐的品茶中,一步步揭开了这位中国青年书画艺术家的“丹青艺术梦”的面纱。
自古英才出少年
李德哲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被中华全国伏羲文化研究会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小熏陶着李德哲幼小的心灵,也在他心中埋下成为人文英杰的种子。
李德哲出身偏远乡村,在农村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而正是年少时期在农村这段宝贵的生活经历,成为李德哲日后艺术创作的素材,也成为他历久弥新的记忆。
李德哲自幼对画画情有独钟。在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从邻居家中借回一本名叫《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连环画,连环画里的人物吸引了他。他找来几张复印纸进行临摹,把复印纸垫在画页下面,再在复印纸下垫张白纸,就这样在连环画页上一笔一划地描起来。年幼的他看到临摹出的一大叠图案,心中甚是欣喜。可欣喜过后他却犯了难,因为临摹留下的一道道痕迹让这本连环画成了“老花脸”,还给邻居时他感觉“很不好意思”。这一情景让李德哲至今难以忘怀。
年幼时,喜欢画画的李德哲发现,跟着爷爷到农田里犁地的时候也能画画。他帮助爷爷将田地犁完整平,等到休息时,他就用树枝或鞭杆当“画笔”,把田地当“画纸”,画上树、画上牛,画出各种图案,甚至一旁吸着旱烟袋休息的爷爷也一度成为他作画的对象。这成了他最快乐的时光。遍地金黄的田野里,一个男孩痴情地画着他眼前那树、那牛,还有和他朝夕相伴的爷爷,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有幸进入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工作。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拓宽了视野,而且在天天使用毛笔批改学员文章的过程中,书法功底日趋见长。两年后,他又进入人民网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其间,李德哲获得了和更多书画名家交流的机会,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他的艺术创作水平日益提高。原本酷爱书画的李德哲,有了书画名家们的指引和鼓励,更加全神贯注地搞创作了。工作之余,他将全部时间都倾注在了练习书画上,每天都用几个小时“笔走银蛇”。“剑不离手,曲不离口。练多了,自然熟能生巧。”李德哲每天抽时间练习书画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子望(中国画) 李德哲
人民大会堂个人画展第一人
2006年,受一些书画名家的影响,酷爱书画的李德哲想和名家们搞次艺术交流,就萌发了举办个人画展的想法。7月6日,李德哲迎来了他一生难忘的时刻,“迎八一·将军情,李德哲水墨画展”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他也因此成为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位画家,开个人画展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先河。前来参观的京城知名书画家接踵而至,人民大会堂有关方面甚至提出收藏其部分作品,这让李德哲始料不及。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画展仍让我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而且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来访者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李德哲说,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对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从事艺术创作的肯定,画展的成功举办也增添了他日后勇攀艺术创作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之后,李德哲创作的书画作品被广泛关注。2006年9月9日,李德哲的作品应邀搭载“实践八号”卫星畅游太空15天,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十位书画家之一。李德哲曾多次应邀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北京奥组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全国书画大赛中担任评委,其作品也曾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
情寄家乡吐芬芳
“在我创作的这些诗中,有不少是反映家乡和农村题材的,对家乡的思念在诗中都有所体现……”谈起对家乡的感情时,李德哲动情地说,自己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20年了,但依然惦记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2009年9月,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他以“问道丹青”为题在周口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以特殊的方式向家乡父老倾诉一个游子的情怀。品读李德哲先生的画作,你能深刻感悟到,中国花鸟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更是艺术家借助笔墨谱写自己生命的创造与思想涵养的综合艺术,是一种完全依赖知识素养与生命价值而感受到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与精神美感的结晶。
李德哲先生的花鸟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闪耀着文人画艺术的光辉,其创作特点表现在选题上,他的花鸟世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念,以境入画,花鸟虫鱼、山川草木在他眼里皆为世上最悦耳之音符、最优美之画稿。画家或如端坐青萍之末,或似深入芭蕉椰林,撷取大千物象罗列于胸,观化酝酿,幻化成具体而自由的自在心象,所谓心与物游,成竹在胸,其间再经反复之笔墨锤炼,检视传统,精研古人经验,融会贯通。终至画思泉涌,临纸悠然,挥写物象而得其精神、性情,尽展艺术之生命力。
在京城画坛小有名气的李德哲,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当一个人有能力的时候,就应该为养育他长大的家乡出把力。”2014年底,他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人油画展”,共展出周口师范学院12位老师的80余件油画作品。谈到未来打算,李德哲称,今后,他将积极组织更多优秀的周口书画家到北京举办展览,甚至到全国各地巡展,致力于传播周口文化,展现周口魅力,让更多人欣赏散发着周口泥土芬芳气息的中国画。
紫气东来(中国画)李德哲
书画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作为一名学者,李德哲更重视在自己的作品里追求和表达“道”的精神。他认为,“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艺术家的终极目标就是始终不渝地对艺术本质力量的追求。这个本质力量要由画中所表现出的‘道’来体现。”他主张“‘道’要在整体上突出表现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通俗点讲就是和谐之道、人文之道,大气与骨气,大视野与大胸怀,大目标与大创作。”作为研究哲学有成的学者,同时又是痴迷于绘画艺术并具较高悟性的画家,李德哲的水墨画显现出作品的宏大气势、生动形象,以及意境和哲理追求相辅相成的独特风格。他用深厚的哲学修养将现实世界与逻辑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找准了艺术与哲学的契合点,画出了一幅幅具有鲜明个人风格、艺术特色的水墨葡萄画,其中如《玄珠》、《紫玉》、《霞光》、《珠光》、《西域情怀》、《水墨玲珑》等,都深受画坛前辈和收藏家们的好评。在李德哲的笔下,丰满多汁、晶莹明澈的葡萄,玲珑清逸,尽显生命力的美妙和无尽。葡萄枝干的笔墨沉重有力,重而不浊、淡而不弱,力透纸背,显示了画家笔下功力的成熟。
李德哲的画路相当宽,除了画葡萄,松、梅、竹、石俱能。作为一名学者,他没有走前人自标风雅、“不求形似”、游戏笔墨的文人画老路子,而是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追求目标。在他的画里,和谐的精神、和谐的世界是基本的格调,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温厚坚强的气质。画家关爱自然、热爱生活,是中国画的积极传统,他与冯大中合作的《松风高士图》,表现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一种虎虎生风的生命力之美,一种宁静悠然的静美。他笔下的荷花图,如《荷风如诗》、《如闻秋香》等,气势磅礴,雄健苍润,厚重醇朴而又稳健洒脱。其凝露苍拙的风格,将写意“荷”的阳刚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画荷用笔磊落,能运腕使转,藏头护尾,气张笔敛,而起伏自如。荷叶用墨饱墨挥透,丰润秀美,水渍点润,自然灵动,笔意生动饱满,浓淡的变化中呈现出体积感。而荷花则设色淡雅,清丽脱俗,别有佳趣。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德哲的人生志向,无论做人或从艺,他都以之激励自己,所以他的画里有一种“骨气洞达,质朴厚重”的气质,并日趋成熟。他很注意保护自己的母体文化,更骄傲于自己的文化身份。数千年传承不隳的古老文化传统,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代知识分子有不可推卸的保护、传承和发扬的责任,这是李德哲体悟最深的道理。因此,“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画”,是李德哲坚持不懈的追求与人生使命。而在此基础上,他又创建了自己的三独艺术观,即:独立的崇高信仰,独立的艺术思想,独立的人文关怀。他的绘画思想为,中国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表达方式。
2015年8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为画展题写展标的“非常道·李德哲画展” 将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这是“李德哲全球艺术巡礼”新的篇章,也是“老德”丹青梦的又一次飞跃。本次展览将展出李德哲先生以“自我、自由、自在”为核心表现的诗书画作品60多幅,是李德哲三独艺术观的又一次精彩呈现。李德哲的作品,一气贯通,体现了老子“法道自然”的哲学思想,从自我意识出发,从自由走向自然,从自然走向无限,最终又以自在的形式,构成了灵魂的游走,成就了精神与视觉上的一次广阔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