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美术馆杨志印画作
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石鲁、赵望云为代表的,将描绘西北陇原自然风景与风土民俗的山水、人物的一群生活在陕西的画家群体,在画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而将这群画家命名为长安画派。斯人已去,长安画派似乎逐渐褪去了曾经的光环,作为石鲁先生弟子之一的杨志印,从艺六十余载,将一生的创作扎根在黄土高原,献身于陇原大地。
杨志印先生早年从事版画创作,自八十年代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他的生命中已融汇了众多的大西北元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代表西北自然精神之物中,杨志印选择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沙漠之舟”骆驼。为了画好骆驼,他多年跋涉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甘肃的阿克塞、肃北、敦煌、民勤等地,与牧驼人同吃同住,对骆驼的喜怒哀乐、停卧行立等不同情境下的神态做了入微研究,也体验着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我们从写生稿中可以感受到荒漠戈壁的苦寒,也可以体会到杨在艺术创作中不断磨练、不断思考的追求过程。
杨志印先生近照
欣赏杨志印笔下的骆驼,有着很多不同于传统的东西。其中之一是他创造了冲墨法。杨老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在传统的根基上进行大胆创新,探讨新的笔墨。冲墨法以刻画鹿皮、驼毛为佳,成功的冲墨法可形成蓬松、柔软的效果,笔锋在纸面的滑动,运用侧锋、中锋等多种笔法,形成驼毛随风飘曳之感,具有一种立体感与动感。而吴作人笔下的骆驼,仍以传统笔墨侧锋绘出,以墨色浓淡区别,技法单一,缺乏皮毛松软效果。
杨志印的创新还在与创造了皱纸法。笔者作为习画者,曾学习他的皱纸法运用在枯叶及叶脉繁杂的花鸟画中,特别是在画荷叶使用此法,效果颇佳。由于纸面褶皱不平,着墨不等,自然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纹络,自然和谐,灵动活泼。杨志印将皱纸法与冲墨法结合,形象地展现了骆驼草与雪山之状貌,刻意求之而不能得,巧妙地表现了山峰层峦叠嶂的雄奇之美,骆驼草在极端环境中追求生命不止的昂扬精神。
杨志印国画之新在于他能够将大漠、骆驼、牧人构成统一体。牧驼人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绿洲的主人,与骆驼为伴,他们懂得骆驼的生活,骆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杨在采风中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吃同住,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信仰,在少数民族中既有他们的本土文化,也受到骆驼的感染。所以在人物的塑造上,杨志印从人物的神情中刻画他们的坚毅品格,通过衣着的色彩传递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的内心。
杨志印画骆驼在构图上也追求新的模式。中国画的传统图式讲求“天人合一”理念,强调彼此相融中突出主体,整体气韵和谐地效果。所以是典型的“散点式”透视法。杨志印的画吸收了西画焦点透视之说,突出表现骆驼,以硕大的形体给人先入为主之感。他所作骆驼,除了形体上的安排不同于传统,还重在以细致刻画骆驼眼睛表现其神态。从骆驼的双眸中,我们可以读出其沉着冷静、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格,也可以视作画家多年内心所想所感。因为一件艺术品,它是在原有客观物的基础上艺术家的再创造,融入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感悟,故而杨志印画骆驼已不是纯粹地还原,我们可以将骆驼视作了解他的一面镜子。
成功美术馆杨志印画作《大漠驼鸣》
石涛在《画语录•变化章》有这样的论述:“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其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可见创新于艺术家的重要性。杨志印骆驼之画,能够以自己的亲身体悟为基,不拘于前人笔墨,大胆试验,经历多次失败后的总结,最终将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展现给我们。当然,有人认为杨志印的国画使用了过多的特殊技法,“制作”意味浓厚,贬斥他破坏传统笔墨,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大胆尝试所取得的效果来看,他仍不失为“神州画驼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