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正人物画作《弈趣图》
导语:观谭崇正教授的水墨画,细细品读之下,总能体会到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中“元气淋漓障犹湿”的氤氲水汽,仿佛在他的画里可以呼吸到南国的潮湿空气。谭崇正教授善用墨,尤其善用“淡墨”,其墨之淡如飘渺虚无的空气凝结于宣纸之上,而又五彩斑斓,“墨韵”流畅。究其画中的水之气韵,墨之淡雅,皆源自他对墨中之“水”的巧妙运用,墨之精气溶于水,画之韵味溶于水,文化之脉络溶于水。由此可见,他在对当代中国画的水墨的探索和创作中,以水为要的开创性意义。
记者:谭老师,您画中体现出的水墨意蕴,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当代大多数受西方绘画影响下的水墨实验,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谭崇正:水墨是中国绘画最传统的表现形式。相传始于唐,到五代、宋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崇尚水墨之风愈盛,逐渐成为中国画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成了中国画的代表。墨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黑白素雅,成为中国画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一种重要而独到的方式。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也是中国人审美情趣和观念的表达。其与众不同的、特殊的文化品格,渗透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血液里,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它也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说到我绘画中关于“水墨”的部分,其实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蜕变与发展的过程。与接受的学院美术教育的体制有关系,我最初的创作也是从重彩开始的,讲究造型、构图,重视色彩。但是到了后来绘画语言的方向越来越往水墨靠拢,逐渐抛弃了重视色彩的绘画语言表现,最后落在了水墨的绘画语言上。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种转变也经历了十二三年的积累。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为此踟蹰过,后来随着对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文化的学习逐渐加深,东方传统文化的原素对我的绘画影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我的创作也越来越以水墨为主。其实对于黑色的崇尚,自古就有。比如汉朝就崇尚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黑色,汉朝皇帝的服饰也是以黑色为主。这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是一样的,所以久而久之,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潜移默化也就使我的绘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谭崇正人物画作
记者:在中国画中对于“墨”的运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单一的一种墨色可以分为浓、淡、干、湿、焦五彩。而不同的墨色也代表了画家不同的情感倾诉。您在创作中,用墨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内心情感呢?
谭崇正:中国书画中对于墨的运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素有墨分五色之说,早在唐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有“运墨而五色具。”水墨调和,水借墨色、墨借水势呈现“浓、淡、干、湿、焦”五色。在“浓、淡、干、湿、焦”五色墨中,我对“淡墨”情有独钟。
这其中也有各种因素。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展览,我的作品也应邀展出。看到展厅中的画作各有特色,都是精品。但大家在色彩和墨的运用上都注重浓墨重彩,我的画却以淡墨为主在展厅中反而显得格外扎眼,站远了看更是与众不同。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大家都注重重彩浓墨的大环境中,另辟蹊径;在大家都关注古典传统和新传统的时候,突破藩篱,专注于“淡墨”的研究与探索。另外,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我也曾在广东做一些商业方面的工作(广告设计等),长时间在大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里摸爬滚打,令我可谓是身心疲惫。所以闲暇时,常以绘画自娱,放松身心,在国画水墨中寻找精神慰藉。尤其是中国画“淡墨”的淡雅之气,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亦如一泓清泉,沁我心扉。
现代都市的喧嚣和物质的压力使人们在精神和心灵上的营养极度匮乏,大多数人看惯了霓虹灯下,浓妆重彩的都市文化,反而内心十分渴望清新淡雅的艺术,对于绘画艺术品亦是如此。所以我的画在墨的运用上以“淡墨”为主,也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淡为宗的其实古已有之,早在北宋的欧阳修就明确地讲过,其后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等人都极力主“淡”。明代四大画家之一的沈周在《题字昂重江叠嶂卷》中就有诗云:“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贵浓。”同时,在淡墨的探究运用中,我一直很注意水的运用,主张“九水一墨”。另外,长沙的环境很潮湿,画完的画作干了以后,还有水墨淋漓的感觉。杜甫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就是对国画中“水”最好的描述了。
所以,以上所述就是我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了!
谭崇正人物画作
记者:现代有一些画家只为了单纯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忽略了中国画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而观您的作品,总是透露着浓浓的怀旧气氛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崇敬,那么您是否想过通过绘画的意蕴表达中,来表达内心的这种抗争呢?您能具体谈谈吗?
谭崇正:您说我的画,“总是透露着浓浓的怀旧气氛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崇敬”,首先对你的评价表示感谢。其实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无源之水,我的画中有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也不是空穴来风。我小时候就对传统文化的唐诗宋词感兴趣,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读了秦汉散文、楚辞等。骨子里对国学也愈加偏爱,这就促成了我的画作中有这样的气息和精神内涵。
其次,在后来的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随着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逐步加深,我对美术史的兴趣也愈加浓厚。15岁上师范(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中国画专业),接受了美术史专业的系统学习,我也才真正的了解到,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有影响力的画家出现,其数量远比之前知道的要多得的多。由此也使我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为什么只有少数人经历了大浪淘沙,而流传千年呢?
随着对美术史学习的逐渐深入,我渐渐的发现了一个规律。我发现这些能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在美术史上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换而言之美术史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历史”,不但中国的美术史是这样,西方的美术史也是这样,文学史也一样。秦汉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所以我就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在国画上创造属于个人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我就想到了在用“水”上突破一下。以上所谈这些,算不上抗争,也只是我对中国画中蕴含的文化和美术史发展的一些思考,以及与众不同的方向和道路。
记者:谭老师您在创作的同时,又是湖北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画家和教育者,您是怎样处理自己的创作和引导别人创作的关系呢?
谭崇正:我之前在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去年调到湖北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所带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都有。其实作为画家和老师,在自己的创作和指导学生上是完全不同的。
画家要在创作上体现对艺术发展、艺术现象的思考,要有突破性和创新性。当老师就不能以画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做,特别是在对本科生的教学中,还得按照最基本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用墨,构图造型应该怎样,色彩上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当老师是一个良心工程,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他们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老师就得替他们想着,替他们考虑到。
因为大多数青年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绘画形式风格还没有形成,或者说未能达到成熟阶段,其艺术观点也很模糊。所以教学生还得让他们从基础开始,打好基础才是关键。另外,由于社会大环境等的因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急躁,急于求成。说到这里,其实我们老师也很急躁,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很快的适应社会环境。而大多数艺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不一定专业对口,或者说不会十分合适,许多人毕业以后,会从事设计等工作,这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要求就提出了挑战。所以说,自己的创作和指导学生是大相径庭,相去甚远,要区别对待。
小结:一个成熟的画家,一个个性鲜明的画家,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总能坚守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绘画风貌,他们总能在别人认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湖北大学美术学院的谭崇正教授就是这样的画家,他潜心研究探索的“淡墨画”,就是不同于时下保守派追寻的“古典传统”水墨画和画界新秀们追捧“新传统”水墨画。他在淡墨画中,开创的以水破线、以水破墨的水墨画实验,数十年辛苦耕耘,在他的那方试验田里已是“山花烂漫”时了。(文/成功书画家网 神州诗书画报记者 冯宜玉)
谭崇正,男,1968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湖北中国画研究院现代水墨创作室主任,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湖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2004年全国中国画展”铜奖、“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铜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 美术特展”、“2005年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等大型展览30余次。出版有《谭崇正水墨画集》、《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谭崇正》等个人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