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
《抗日名将蒋光鼐》是众多吸引东莞投资的剧目之一。
东莞市政府上周公布了《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面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东莞文艺建设多方面的成绩,并提出了又一个五年的规划。其中,对于文学奖、每年10亿元专项资金、虎门销烟遗址、人才引进等热点问题,规划中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南都记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
鲲鹏文学奖警惕:昙花一现
《规划》内容:着力打造新莞人文艺创作培训中心,大力扶持新莞人文艺创作,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新莞人文艺创作团队和个人,探索与团中央合办全国鲲鹏文学奖,进一步擦亮“打工文学”品牌。
解读:又一个文学奖。东莞挂全省、全国之名的文学奖可不少,去年,在东莞打造文化名城背景下,东莞涌现出不少文学奖,比如寮步“香市杯”广东青年文学奖、沙田“广东大沙田诗歌奖”、“石碣崇焕”杯《人民文学》年度中短篇小说文学奖等,这些奖挂全省或全国之名,也挂上出钱出力的镇街之名。东莞有钱办文学奖,给文学创作奖励本无可厚非,只是评奖规则经常会出现,“谁出钱谁获奖名额就更多”,评奖公平性、严肃性以及延续性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在《规划》中,提到探索和团中央合办全国鲲鹏文学奖,拟擦亮“打工文学”品牌,东莞打工文学走出了不少作家,如郑小琼、塞壬等,东莞作为世界工厂,本就是打工文学的丰饶之地,打造打工文学品牌东莞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仍需警惕过往文学奖“昙花一现”等问题。
每年10亿建“文化名城”尴尬:有钱花不出去
《规划》内容:充分发挥每年10亿元的文化名城建设专项资金的作用,着力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确保资金效益使用最大化。从2011年起,市、镇的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以上,并满足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需资金。
解读:从今年开始,为打造“文化名城”,东莞连续五年每年拿出10亿元扶持文化建设。不过,据业内多名人士透露,首年的“10亿元”花出去压力很大,即是有钱花不出去。今年仅剩下不足两个月的时间,不管是否存在压力,东莞官方方面从未具体披露过“10亿元”花在哪些文化项目上。花钱数额和花钱的成效都缺乏制度上的公开透明和社会性的评估。“文化名城”看来仍任重而道远。
“三个1 0 0”引进人才警惕:人才不落地
《规划》内容: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三个100”工程,从全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选拔100名优秀人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从文化系统中选拔100名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100名各艺术门类专业优秀人才。
解读:对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奖励,东莞的扶持力度是有目共睹的。如去年获鲁迅文学奖的王十月以及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曾小春都曾拿到政府20万元高额奖励。但高额的文艺奖励,带来的只是投机还是真正的人才落地?如去年樟木头政府扶持的“中国作家第一村”曾爆出村民王十月、乔叶、吴克敬获得鲁迅文学奖,樟木头政府给他们颁发奖励的同时,他们也纷纷被冠上了“东莞作家”的标签,但这些身居外地、工作在外地、缺乏东莞地气的人才算不算真正的人才落地?在《规划》中所罗列东莞获得的重要文艺奖项,乔叶、吴克敬等仅仅有着“标签”的人才并没有出现在其中,可见,对于这样的“人才落地”即便是官方承认都还缺乏点底气。
销烟遗址建主题公园寄望:改善周围环境
《规划》内容:建设林则徐纪念馆新馆,改造海战博物馆园区,拆除威远炮台周边不协调建筑、构筑物,规划建设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
解读:虎门销烟遗址可谓是东莞最声名远扬的一个文化品牌,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个如此闻名而且依山傍水的历史遗址却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周边配套卫生环境杂乱,临海水质污染严重等情况一直未有较大改观,无论是从遗址保护环境还是从旅游开发程度来看,虎门销烟遗址均未尽如人意,让人惋惜。
而《规划》中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除了对虎门销烟遗址提出规划方向,也指出了现存问题:开发利用缺乏整体性和规模化,未能打造出体现东莞风格和东莞气派的大品牌。
记者卓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