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与狂欢
美术报艺术节策划团队答疑
■通讯员 林娟
9月7日,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家媒体70多位媒体人见证了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启动仪式。因为本次艺术节采取国际(音乐、电影)艺术节通用惯例,一些独立单元展的策展人出现在发布会现场后立马就遭到记者们“死缠烂打”,两位姗姗来迟的策展人以为逃过一劫,没想到新闻发布会后,小记小编们并没有放过他们,而且还得尴尬接受“是不是迟到可以显得大牌一点”这样不酸不甜的话。
与历届美术报艺术节相比,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的规模将更大,仅主题场馆就有10000平方米的超大展览面积。美术报艺术节东莞承办方总负责人黄泽森介绍说,本次艺术节在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岭南美术馆、可园博物馆、东莞艺展中心、东莞长安图书馆将所有的展览场馆将无偿支持本次艺术节,一些具备展览规模的艺术社区和画廊也将在艺术节期间举办外围展,共同营造出热烈的艺术节日氛围。
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既出现了“分享”和“狂欢”这样全新策展理念,也有“艺术,全城热恋”这样的时髦词。一些主题活动和被策划团队誉为“重中之重”的独立单元展受到了媒体热捧,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中,记者和主办方、承办方的问答可谓妙语连珠。
问:作为专业媒体的龙头,美术报涉足会展开了行业先河。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请问为什么不把美术报艺术节改成美术报艺博会?
答:艺博会在中国太多了,北京、上海和香港的艺博会已经瓜分了中国艺博业绝大部分的版图,我们也可以做艺博会,但显然这种商业冒险是不值得的。美术报艺术节不是艺博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一个受人尊重的媒体一定有着受人尊重的良心,美术报既然把传承文化看做是天职,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就一定会担负起这样的担当——让优秀艺术回归生活、回归人民。
问:美术报艺术节规模如此庞大,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意义肯然非凡?
答:是的,所以我们一直对承办方东莞包括去年的西安抱有敬意,也非常感谢历届的冠名商,是各级领导和不同地域、众多有着人文理想的人们的努力和付出才使得艺术节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问:艺术节和艺博会区别何在?美术报艺术节到底有什么优势资源?反之,艺术节对美术报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艺博会定位是一个偏商业会展活动,主要盈利模式是收取参展商的费用、广告招租和社会赞助。艺术节则是通过资源互换来展示和传播国内外各种优秀文化艺术的形式,这种方法不产生利润,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美术报与东莞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共同主办的本次艺术节主要目的是丰富百姓日常文化生活,提高东莞文化软实力。美术报主办本次艺术节,基于在近20年的历练中,积攒了大量的学术资源、人脉和传播资源,如今美术馆开放性优势,美术报有能力扮演“搭台”和“表演者”的双重角色。艺术节对于美术报而言,是擦亮美术报招牌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对美术报自身学术地位和发行、广告都有潜在的帮助。
问:艺术节不是艺博会,那么,艺术家、艺术机构和老百姓如何参与?
答:老百姓需要怎样的文化动力和吸引力?我们策划团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结合多方意见后我们认为,网络时代,获取流行文化资讯的手段是多样的,但是,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无法替代艺术的内核:现场感。报纸是静态的,艺术节是动态的,“分享”和“狂欢”应是艺术节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本届艺术节开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年困守于紧张繁忙的工作重压之下,美术报艺术节是调节身体和精神的愉悦时光,是对刻板生活的有效释放。至于,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如何介入艺术节,我们有一个完备的项目沟通、申报和认证体系。
问:简单谈一下吧!
答:我们首先对国内一线的策划人发出邀请,共襄盛举。考虑到艺术节不能是单一艺术门类,除中国书画艺术是10个项目外,我们对其他各画种都邀请了3个策展人进行沟通和意向申报,截至8月20日,本次艺术节共接纳了正式申报选题23个,可执行选题16个,在所公布的13个主题展览就是从最终16个选题中精选出来的。“中国当代学院派新锐陶艺30家”因为互动性强、视角独到而搭上本次艺术节的末班车。但,这都不是最终的定论,因为大项目申报还没有结束。我们一直和各单元策展人说,不是每个孵化项目都是最终的结论,任何的独立展览单元可能在艺术节运营之中稍有不慎都会“被枪毙”。
问:艺术节除了展览之外,还有哪些配套学术活动?
答:我们有一个“一十百计划”。即:一年一度的美术报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10个专题展览;邀请100位国内艺术机构(画廊)代表、艺术经理人、艺术基金发起人和拍卖公司CEO参加高峰论坛。
问:社会公益类活动有哪些?
答:除常态的艺术家馈赠墨宝,直接参与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现场制作收获自己的艺术外,我们还有名家讲堂三、和大师一起画画、名家面对面等互动环节。其中,浙窑将摆出各式瓷胚让观众现场作画,现场烧制;深圳泷艺术机构将推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产品;artdangdang将推出艺术服饰,把艺术带回家。
问:有这么多好的项目和活动,在任何城市举办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最后选址东莞?
答:我们在深圳、武汉、青岛、宁波和东莞等地调研后之所以选择东莞,除了岭南文化的感召之外,我们还认为东莞美术场馆、美术从业人员、艺术品收藏家队伍众多,且阶梯建设完善,其他城市的展览档期和我们美术报艺术节每年在年底举办的时间段产生冲突。所以,非常遗憾地与其他几座城市擦肩而过,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美术报艺术节和美术报所筹办其他学术项目一定会在其他城市绽放异彩。
分享展览:年轻就是力量
美术报艺术节策划团队就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答疑
通讯员 林娟
自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相关新闻发布后,被誉为是美术报艺术节重中之重的“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成了焦点。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是独立单元展制,一些艺术家可能因为得不到策展人推荐而无缘参加本次盛会,而只有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是可以自由报名的,所以,该单元名额的争夺从“游戏规则”的出台就开始了。
问:“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作为美术报艺术节的核心项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答:“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名部分,二是推荐部分,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是总的名称。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是想通过艺术机构、策展人、批评家的举荐,利用包括我们美术报在内的强势媒体的公信力,发现更多的艺术家。但在和一些机构的沟通后我们又发现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没有机构代理,他们自己创作,自己经营自己的作品,于是,我们就把这个项目拆成了两个章节。这两个章节最简单的概念是提名部分是符合条件的艺术家自由报名,通过筛选,产生最终参展名单;推荐部分是通过艺术机构和策展人、批评家推荐,通过验证,直接入选。
问:这个展览目的和意义何在?
答:在经济大潮中,被艺术机构签约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签约艺术家”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地域、金钱、经验、经理人和操盘手有关,也和心态、大环境有关,他们到底有多少问题?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失败的关键在何处?都是我们这个展览试图解答的。
年轻艺术家是中国艺术的希望,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所蕴藏的商业价格在模棱两可之际,除了资本的介入必然还应有媒体的关注。美术报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青年艺术家”栏目,后来还不定期推出“80后艺术家”等培育新生力量的专题,让很多艺术家展示了其实力,我们在艺术节之中之所以设立这样的单元就是秉承了我们美术报办报的文脉,希望见证了年轻艺术家的成长。
问:既然提名和推荐的性质和参与方法不同,请分别介绍一下吧!
答:美术报编辑部将与部分艺术基金、艺术机构共同发起的“新锐艺术家成长”计划,我们计划在每年美术报艺术节期间都将推出新锐艺术家提名展。 “新锐艺术家成长”是一个旨在发掘未知创作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展示其作品机会而专门设立的孵化项目。“新锐艺术家成长”计划中的艺术家由国内知名策展人、评论家和资深媒体人提名,由美术报编辑部与部分艺术基金、艺术机构组成艺术委员会认可,产生最后名单。
我们采纳一些机构和经理人的意见,此次艺术节该单元提名只对年龄有刚性要求,即油画、雕塑、版画的作者35周岁以下,中国画40周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不限性别、学历和地域,美术报将和国内一些艺术媒体互动向艺术界、收藏界和艺术机构推荐这些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和出版、宣传机会。
问:推荐部分呢?
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一批正值艺术创作高峰期的艺术家正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注,该部分将由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基金经理人、艺术机构总裁、拍卖公司CEO组成推荐委员会,对50岁以下的艺术家(不限画种,含影像、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不管是否由艺术机构代理、还是默默无闻或是已经在艺术市场中表现不俗的艺术家,都可以由两家以上艺术机构或两名以上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基金经理人、艺术机构总裁、拍卖公司CEO直接推举,由此,便于为艺术家提供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也为艺术家作品的定位与投资提供有效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推荐部分不接纳个人报名。
问:推荐部分好像比提名部分容易。
答:表面上是容易,其实不然。提名部分是由投稿、评选、公示、入围几个环节组成的,推荐部分感觉上是由批评家、策展人等个人说了算,但谁敢或者谁愿意冒着“千夫所指”的骂名推荐那些不入流的艺术家呢?更可怕的是,艺术节期间,我们将举办“全国艺术机构高峰论坛”,全国各大艺术机构的代表都将云集东莞,谁玩猫腻,谁动手脚,一眼便知。
问:这倒是实话。这个展览体量和形制是怎样的?
答:提名展和推荐展览将分别锁定20位左右的艺术家,邀请策展人、评论家、资深媒体人、艺术机构代表、收藏家评述他们的创作、思考和面貌。每位参展作者提交近5年内创作的作品1-2件,每位参展作者展线不超过6米。作品内容要求在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基础上,强调创新和艺术质量。
问:也就是说只有提名部分是可以角逐的,这个人数是不是少了点?
答:僧多粥少,没办法。我们现在正与东莞有关场馆联系,想通过商借、租赁的方式再补充一些,不过,实质性进展有限。目前,我们正在和一些兄弟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洽谈,把更多艺术家的作品放在网上,让网络成为永不落幕的艺术节。
问:这是一个好办法。对一个艺术家的评判不能只限于展览的一两件作品,还应有一个更宽广的考量。现在网络资讯如此发达,艺术节的传播确实应该更立体、更多元。
答:是的,美术报届时不仅会提供专刊介绍本次活动,而且从征稿到展览包括后期我们都将提供滚动式、全方位地毯式宣传。最终入围作品根据展览、报道、宣传之后的访问量和各种渠道反馈信息数量和评价质量作为参考依据,将在艺术节结束之时评选出 “2011年度美术报艺术节最受关注艺术家”共十人,颁发荣誉证书,并推荐至各合作媒体。
问:这是你们做媒体的强项。如果想参与这个单元要准备哪些资料呢?
答:提名单元的艺术家作品通过邮件的方式,上报材料,接受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基金经理人、艺术机构总裁、拍卖公司CEO组成评审委员会的审核。我们将在10月15日前告之有意参加提名单元的年轻艺术家,并发放官方邀请函。推荐单元的艺术家作品由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基金经理人、艺术机构总裁、拍卖公司CEO组成推荐委员会两名以上(含两名)书面推荐即可直接入围。
问:其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答:除了寄达邮件请注明“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字样外,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展览不收取任何费用。
链接
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提名部分参加攻略
1、有意参加提名部分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个人近照1张、500字以内含个人详细联系方式的个人简历1份、6张(组)作品电子文件(非出版用图,每个图片不超过1兆jpg),每张图片必须标注作者名、作品名称、尺寸、创作年代、材质。
2、材料申报时间:10月5日前。
3、入围作品公示。
4、入围作品根据网络访问量和各种渠道反馈信息数量、评价作为参考依据,结合专家评审,确定入选名单。
5、10月15日前,向入选作者发放官方邀请函。
6、媒体公布入选名单,宣传入选艺术家和作品。
7、邮箱:awaf2011@163.com。主题需注明“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字样。
8、电话:13750847431。
以文化的形式打开了解东莞的通道
岭南美术馆馆长、美术报艺术节执行委员会执行主任 黄泽森
美术报是中国美术界首屈一指的品牌专业报,不仅在我国美术专业圈有着良好的口碑,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了三届艺术节的举办,美术报艺术节已成为中国美术界具有影响的品牌项目。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东莞市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此次艺术节十分重视。经过与美术报的多次协调,最终确定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在东莞举办的四个文化场地: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可园博物馆、东莞南城区艺展中心、东莞长安图书馆。
东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大手笔、高标准开展文化建设,全力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对新的形势,东莞制定了关于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十年规划,正以更大的气魄推动全市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全力打造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全面提升东莞文化的软实力。
众所周知,东莞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之一,百年来产生了居巢、居廉、邓雅尔、容庚、邓白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可以说东莞自古就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统的城市。这次美术报艺术节在东莞的举办,无疑是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对东莞美术创作、美术交流和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走出去”和“走进来”同样重要。我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双方同意在每年的特定时间进行文化互访。对于城市而言,艺术节作为彰显城市文化形象和提高城市文化魅力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莞和美术报艺术节“联姻”是一种以文化的形式打开了解东莞通道的最有效的方式。
艺术践行 相约东莞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报社社长、美术报艺术节艺术委员会主任 王赞
18年前,浙江日报集团和中国美术学院在一次愉悦的磋商后,共同创办了《美术报》,美术报从4个版面“出发”,到现在40个基本版面,且以新闻、评论、鉴赏、美育和画家周刊为主体,以书法、油画、设计等专门学科为亮点的几乎涵盖所有门类的视觉艺术大平台。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美术报是中国美术界首屈一指的品牌专业报,不仅在我国的美术专业圈有着良好的口碑,而且为中国的美术院校、美术学的学术机构提供展示的舞台外,同时,美术报还为一些发展中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资源和品牌拓展的可能。
四年前,根据浙江日报集团和中国美术学院发展美术报的要求,为了使美术报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确保美术报能继续稳定地向前发展,美术报艺术节应运而生。去年,应古都西安悠长的人文历史和深厚艺术底蕴的感召,美术报艺术节走出浙江,移师西安。我在开幕式上这样说过:这是一次艺术的践行,这是一次地域文化的互溶,这也是美术报的报人一直秉承走出家门办报的写照。
在成功地举办前三届之后,今天,经济异常发达的广东东莞向我们美术报抛出了橄榄枝,我觉得是令人欣慰的。东莞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是新艺术的地标之所,我们美术报艺术节从江南出发到岭南,将全国各地美术精英们的汇聚于此,用艺术作品的形式讲述着他们与美术报共成长的经历和感情,他们将用艺术告之世人在当代中国,美术家们应承载的学术思考和社会担当。
东莞不仅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名教授邓白的故乡。11月底,美术报艺术节期间,我们不妨一起行走东莞,去体会是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滋养绵延不绝的艺术薪火。(原文为2011美术报艺术节讲话稿,限于版面,有删节)
分享期望
艺术节是艺术品价值发现的最好场所
浙江涌金仓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美术报艺术节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童天水
艺术品是人类剩余劳动的积累,是人类智慧思想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脚印。
人说艺术无价,我说艺术品有值。艺术品有值,首先是创造劳动。是人类创造性的复杂的活劳动结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品有值,在于其有效应用。艺术品满足人民物质、精神需要的有用性。如陶冶性情,熏陶审美,美化环境,优化产品,进化技艺等。艺术品有值,还在于传承归宿。艺术品价值还在传承有序,合理归宿。是情,是缘,是福。艺术品既是有价值劳动产品,艺术品可以市场化,艺术品市场应该有秩序,艺术品市场应该引入金融资本。
美术报以其正派、专业、权威誉满神州。美术报艺术节形式很好,分享和狂欢的主题很好,艺术大众化,接近平民,贴近生活,让玻璃厨窗里的艺术品活起来,社会意义也很好。艺术品是高级劳动产品,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参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艺术是人民创造的,艺术为人民服务。发展艺术品市场,就是应该让艺术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艺术品市场建设有很多难点,比如赝品伪作、鉴定误差的保真问题,恶意炒作、价格欺诈的保值问题等。我曾经在我的《认知艺术品》一文中提到:(1)场内引导场外。品牌培育公信、秩序引导诚信;(2)构造保真系统。建设好入口把关机制,建立全程追踪体系,建设补偿救济体系;(3)构造信息系统。公允、客观、透明、及时的预测、预警及报告体系、指数体系;(4)构造多元协作互动平台。如作家、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投资会员、藏家藏馆、商用机构;(5)构造良性自主进退机制。采用拍卖、抵押、回购、转让、期货等;(6)构造市场价格维稳机制。通过评级、评论、征信、咨询、止损等。这样几个建议我觉得是和美术报举办美术报艺术节是不谋而合的。
我们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仓储,是以仓储动产为对象,用银行信贷的方法,进行价值发现、价值维持、价值实现的管理服务。艺术品是有价值的动产,也适用金融仓储模式。我们公司正是从艺术品金融仓储着手,致力艺术品金融事业发展。我相信,这次和美术报艺术节的合作是我们金融产业和艺术产业的亲密接触,是一个重新量化艺术品价值的开始,也是一次艺术品资产化的新坐标。(原文为2011美术报艺术节讲话稿,限于版面,有删节)